【万家灯火】刘强国:《山东叙语》
【总第006302期】
在场文学,文学在生活的现场和心灵的现场
------肖复兴
《山东叙语》
文/刘强国
谈起山东,我还是怀念在龙江生活的“山东人”,那有许多美好和记忆。有人说山东人豁达,也有人说山东人“倔”,煎饼卷大葱曾是一个时代山东人的标志,大鸡牌香烟也是众多山东人返乡探亲归来带给朋友的礼物。如今,我想了解的是生活在山东的“龙江人”和从黑龙江回归的“山东人”。
说起山东人,记忆如丝。我在依兰收获机械厂期间,有一位大我二十岁的朋友姓程,地道的山东人。我们在一起喝酒,在一起谈今论古,在一起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记得有一次四门课程,其中有三门他均考了六十分,即没有浪费细胞又过了关卡。可惜时间荏苒,再无联系。但每每回想,仍不失为忘年好友。
十月一日,应朋友之约,我在妻子的陪伴下,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山东之旅。
德州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况概貌不甚了解,而素有德州三宝之称的“德州扒鸡”却不时萦绕于脑中。
夜幕降临,入住德州扒鸡大酒店,为了找回“德州扒鸡”的原汁原味。憾事无妨,没吃到扒鸡只好要了一碗山东炖菜和一个炒菜,要说这碗山东炖菜,在我眼中就不是一个碗,实实在在就是一个“盆”,且食材满满。不到七十元的饭菜,我和妻子由衷的说:“山东人民真厚道”。
第二天上午,驱车赶往济南。一路上,凭窗而望,欣赏着山东的山山水水,真是景色怡人,赏心悦目。
孔子、孟子还有墨子,都是儒家文化的奠基,山东也因而成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一代代传承。圣贤之地,连一顿普通的早餐,都让我们感到山东人的淳朴和有礼。
济南之行,原本去接我在依兰收获机械厂工作期间的好友王海夫妇一同前往青岛会友。相约已定,怎奈王海远在龙江的老人身体有恙未归。虽未成行,不过“百善孝为大”,又一次得以张显,鲁国之地平添一笔墨彩。
此行山东,实为会友。因此并没有刻意安排景区游玩,踏上山东的土地,心中又起涟漪。还记得去年在薇山湖畔,一条十余斤的大鱼由鱼鹰捕获,索性买下,求鱼民帮着湖水炖鱼,吃起来兴趣盎然,快哉,快哉。
又入济南,不由想起在大明湖大门的楹柱上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据说出处于江西才子刘凤诰,不得而之,确是济南的真实写照。
山东东平,西临黄河,东望泰山,我们在此住宿。泰山没有时间去领略,因为此行东平是为了拜访妻的发小及父母。
妻的发小我们称为涛,涛比妻大一岁,更准确的说他们同生长于黑龙江的莲江口农场520分场,而涛的父母确是地道的山东人,曾在黑龙江工作二十余年,八十年代末期,举家返回东平。
得知妻的发小涛,因故不在山东去了福建,但随妻所愿,依然前行。待到了涛的父母家,涛已于昨晚从福建返家,喜出望外。二十八年未见,弹指一挥间。
涛的父母身体健康,也很健谈,回忆着黑龙江生活、工作的往事。一段趣闻,便是玲珑的画卷,见证着老一辈苦与乐的交集。只是每每问起在黑龙江一起工作的老友,妻的回答不免有些伤感,思念和感慨定格在黑龙江的沃土情深,只能缅怀于心中。
离开东平,又往肥城。肥城,在我的记忆里不只是一个城。本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黑龙江的许多国营企业面临倒闭,山东招人才,肥城成为许多人才奋发有为的又一领域。没有过统计,不知道依兰收获机械厂有多少人才在肥城聚居,更不知道有多少黑龙江人在此高歌一曲。
此去肥城,是我要拜会从依兰收获机械厂离开,落户于肥城的白迎华、曾晓燕及其他好友。白迎华是总装分厂的团干部,是他向我推荐了他的女友,刚毕业来厂不久的曾晓燕,由此我们在团委共事。“燕儿飞,燕儿鸣”是曾晓燕在团委工作期间,真实的写照。而今,再见到昔年的同事,“燕儿飞,燕儿鸣”仍不减当年。
晚宴期间,又得以与原六分厂张洪越厂长及翟、赵工程师、及其亲友相聚。风雨洗春秋,一向以“不认路、不记人”自居的我,真的叫不出名字和对上容貌,十分汗颜。
肥城之行,未能见到袁清江老师。只因离开肥城之后,才得知袁老师也在肥城,心中多了些遗憾。
辞别肥城,直奔孟良崮。孟良崮,相传因宋朝杨家军将领孟良在此屯兵得名,又因孟良崮战役而闻名。小小孟良崮只有1.5平方公里,可每一寸土地都经受硝烟炮火和血的洗礼,铸就了革命圣地。望着大片无名墓碑,哪个不是血肉之躯?国民党士兵、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哪个不是中华儿女?战争,历来是维护国家机器的重要手段,正义的、非正义的,都是以种族的相残为代价。呼唤和平,我们需要安宁。
青岛,是我十一旅行的最后一站,我的好友崔忠军迁居于此,和好友忠军曾早年共事厂直机关,又曾在厂驻香兰办事处一起搭过”班子”。岁月蹉跎,同事谊演绎兄弟情,几十年了,我和忠军虽各居一方为生活奔波,但却断不了往来和问候,浓浓的情源近于咫尺。
得知我与忠军青岛相聚,原厂办秘书曹緒祯,也专程赶来。想起緒祯,脑海还留存着大男孩的清秀和腼腆。我们同住一个职工宿舍,也时常一起开个”小灶”,在一起搅“马勺”,松花江边洋溢着青春的笑。而今,眼前的緒祯已是一名律师,沉稳中透着凝练。
青岛有过美好的印象,而我在青岛的又一收获,是与明华老师有幸相识。寥寥数语,点拨了我的心弦,早年有过从文的大志大远,怎奈果不腹食,改弦易辙。深知,笔以拙、心未灭,仍有初衷。一篇短文得以在场文学发表,文为媒体,又与现在山东的张锐大姐取得联系,张锐大姐是我在厂团委的前任,也是我的老师和朋友。谢谢明华老师,谢谢在场文学家园。
青岛的海鲜晚宴,又随妻见了她从小学到高中的同学桂荣和丽,她们都在黑龙江长大,现都在青岛生活工作。
她们从孩童谈到青年,又从青年谈到今天,心中之坦荡,看不出分别的久远。菜过五味,仍不能尽兴,原本开车不能喝酒,干脆入住酒店,诠释以不醉不归之豪迈。我倾听、喝酒、插不上嘴儿,好在有多位美女相陪,人醉心归。
妻同学的小女儿,引起我的注意。小女儿有十四、五岁的样子,“三庭”均称饱满,眸宇间黑白分明,透着英气。自诩略懂易经和相术的我,不由想起“凝然不懂藏观视,必向朝廷作栋梁”的隐语,所爱之极,又是一个插曲。
徜徉青岛的海军公园,聆听大海的波涛,有好友相随,是山东的记忆,也是时空跨越。唤醒于心的叙语。
流沙于2016.11.9.
注: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刘强国,笔名流沙,生于1959年9月29日,曾任黑龙江省依兰收获机场党委宣传部部长,在北大荒文学、合江日报、黑龙江日报等发表多篇新闻、诗歌、散文等作品,现居住于北京。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华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本期编辑:明华微 信 号:shaiwangnv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qiufengjj@163.com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