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魏瑞金:《模糊的记忆系列十一 牧童》
【总第039003期】
模糊的记忆系列 牧童
作者:魏瑞金
"牧童"是个文雅有诗意的词,是诗人杜牧的叫法。通常叫"放鹅嫚"、"放牛娃"。
70年代初,还是"割尾巴"的时代,但家庭养猪鸡鹅鸭,还是被允许的。
谷雨时节,家里赊了几只小鹅,鹅长得快、吃得多,供不上食,就要赶到坡里放养。
刚出壳的小白鹅,长满淡黄色的绒毛,怕混群不好区分,各家都在鹅的背部染上不同颜色。
五大娘家也赊了几只雁鹅,因没人放,就让我帮她一块赶着。
在绿草茂密的沟边,小鹅用橘黄色的喙,咬住草尖再摇头拧断嫩草,遇到有韧性的草,有时还会闪个腚蹲。
不一会小鹅的嗉囊就鼓了起来,像长出了一根大香肠,这时鹅吃草就慢了。回家的路上,东张西望看光景,唧唧呀呀叫不停。看着它们摇摆前行的样子,甚是可爱。
小鹅长得非常快,没过多少天,主羽、尾羽长出就成半大鹅了。五大娘非常高兴,还塞给我几块糖,我吃着嘴里是甜丝丝的,心里是美滋滋的。
夏末秋初,草木茂盛。假期的孩子们都到生产队放牛。队里的牛没有统一命名,只是根据颜色、性别、是否阉割来区分,如小黄牛、小仕牛,大监子等。
男孩子放没阉割的公牛,女孩子放性情温顺的母牛。我们沿着西岭上的沟坝,说着笑着,一路放去。牛群咔哧咔哧啃食着低矮的青草,下垂的尾巴不时摇起,拍打着恼人的苍蝇和吸血的牛虻。
跟着牛群拾粪的四大爷,有时还给我们讲一些《水浒》和《三国》里的故事,我曾听他讲过马谡失街亭。
放牧归来,饲养员要观察牛的饥饱程度,主要是看牛体侧后上部的三角区,土语叫"川",学名叫髂部。若"川"平了就吃饱了。
那些贪玩而没放饱牛的孩子,回牛棚前,就打着牛快跑,这样牛喘着粗气,"川"就平起来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首诗是唐代吕岩的《牧童》,写出了牧童轻松闲适、无牵无绊的天性。
都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回想起儿时放牧的往事,没记得苦,只记得爽朗的笑声;忘记了累,只记得草丛里蹦来蹦去的双目甲、小土蝗和吱吱叫的蝈蝈…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
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
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还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响
我的耳边又回响起那熟悉歌词和悠扬的旋律……
2017.12.06于潍坊
【作者简介】魏瑞金,男,1966年生人,山东安丘人,1989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毕业。现在潍坊市城郊检察院工作。名利随缘慎追逐,升迁进退两相宜。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本期编辑:明桦微 信 号:shaiwangnv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qiufengjj@163.com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