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防治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 SU)是一种在机体受到严重创伤、重症疾病及严重心理障碍等应激状态下发生的以急性胃粘膜糜烂、溃疡和出血为特征的严重并发症,是引起危重患者发生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休克、创伤、烧伤、颅脑损伤、呼吸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以及严重感染等应激情况下, 患者在数小时到数天内即可出现急性胃粘膜糜烂和/或溃疡;内镜检查显示其发生率可达100%, 但发生大出血者仅占2%-10%。

颅脑创伤后的SU又称Cushing’s溃疡,可累及食管末端、胃及十二指肠的近端,溃疡通常较深且具穿透性,发生率为16%~49%。《共识》从溃疡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溃疡防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一、发生机制:Cushing’s溃疡的发生机制主要涉及五个方面:
(1)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胃粘膜血管强烈收缩,血流灌注减少;
(2)神经内分泌失调:原发性或继发性颅脑损伤,可累及下丘脑的副交感中枢和延髓的迷走神经核,导致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使胃酸、胃蛋白酶异常分泌增多可导致胃糜烂;
(3)颅脑创伤导致内脏低灌注与再灌注损伤:低灌注可导致胃肠蠕动减弱、胃酸清除减慢、胃粘膜屏障破坏,而再灌注所导致的前列腺素E2与碳酸氢盐水平的下降,会使胃粘膜防御水平降低;
(4)颅脑创伤后的凝血功能障碍:创伤后凝血病可导致创伤后的胃肠道出血;
(5)颅脑创伤后的营养不良:患者伤后处于高消耗状态,胃粘膜的修复能力下降,可导致胃肠道出血。
二、危险因素:《共识》明确提出了与颅脑损伤后SU相关的10个危险因素用于指导溃疡的预防治疗:(1)严重的颅脑创伤[(GCS)≤8分]或合并脊髓损伤;(2)呼吸机机械通气;(3)凝血功能障碍;(4)急性肾损伤或肝损伤;(5)抗凝治疗;(6)有胃肠道溃疡出血的病史;(7)胃液pH值<6;(8)长时间(>4h)的手术治疗;(9)大剂量的激素治疗;(10)失血性休克。
三、溃疡防治:《共识》指出颅脑创伤、呼吸机机械通气、凝血功能障碍等是应激性溃疡的高危因素,需要预防性用药(I级推荐);多发伤作为Ⅱ级推荐。神经重症监护患者(包括颅脑创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等)也应该给予预防性用药。通过抑酸药物使胃液的pH值>4,积极处理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应激性溃疡和胃肠道出血。

对于预防性用药的选择和时间《共识》明确指出PPIs和H2RAs作为临床一线用药,疗效无明显差别(I类推荐);因应激性溃疡多发生在颅脑创伤后的3-5天,而药物的作用峰值通常出现在应激性溃疡发生的72小时,所以预防性用药通常需3--7 d,少数可延至2周。对于已经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患者,要按照溃疡性消化道出血进行药物救治,若药物治疗无效需尽快进行消化内镜检查及治疗,若内镜治疗无效,可考虑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另外,《共识》还强调在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无显著消化道出血时(血性胃内容物<100ml),建议应用肠内营养。

原文: 刘劲芳,江基尧 颅脑创伤后应激性溃疡防治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8 7第34卷7 P649-651

作者简介

杜波

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外科主任医师
2018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外科专委会青年标兵

作者:杜波

审核:单爱军

编辑:左永波 孔蕊红

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