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有能力根治交通拥堵顽症(下)

中国城市有能力根治交通拥堵顽症(下)

余永佳

面对以优化城市交通生态为主旨、实现道路结构由“开放型”向“封闭型”以及功能由“多样化”向“单一化”的历史性大转型、打造适应汽车时代城市交通发展新需求的畅行路网及相关配套工程的创新建议,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建设畅行路网,势必要对城市道路设施进行大手术改造,不仅推广实施困难,且会破坏城市的生态环境,其最终成效也未必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其实,按照目前国内的建筑科技创新水平,开发畅行路网,其投资建设和施工工艺等运作难度,均远低于地铁等轨道交通工程,同时更能赢得优异的交通治堵和环境保护成效。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舍远就近、避难就易,通过“路房合一”、十字路节点立体交叉、道路“三分离”、城市综合管廊、浅层地下空间等规模化开发方式,高质量完成畅行路网及配套工程的建设,确保城市交通生态的提质升级。目前各城市交通治堵面临最大的困难,并非是源自资金和技术,而是人的意识僵化和理念滞后、治堵方案的失当和低效,故必须在思想、理念和规划决策上实现创新性变革。

一、先易后难

按照“先易后难”原则,首先应借助现代仿真技术对城市交通治堵创新工程进行可行性论证,即可大大降低论证的成本,更能有效提升论证的质量和效率。其次是治堵新政要重点落地于新兴城市、城市新开发区或卫星新城镇,作为先试先行的试验场和突破口,打造城市交通治堵新样板,待取得良好畅行成效后,再循序渐进地向老城区推广。

城市新城具有“一张白纸”的先天优势,能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最优质量和最简单的工艺,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可惜的是,优化城市交通生态、建设畅行路网等创新方案至今仍处于“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尴尬境地,并未得到各城市管理者的认知、关注和重视。国内很多城市新城,道路建设仍在按照马车时代的旧思路运行,有的将交通畅行的希望押宝于“打造轨道上城市”的规划蓝图上,有的甚至还将“窄路密网”作为交通治堵的制胜新秘诀......,凡此种种,无疑会埋下“交通拥堵顽症依旧”、“排堵保畅难获胜机”等苦果。

二、攻坚克难 
    老城区地狭人稠、窄路密网纵横交错、历史保护建筑与现代城市文明交相辉映、路房争地和人车争道乱象不绝,是市民出行难、行车难、停车乱和交通事故高发的重灾区,更是城市交通排堵保畅的主战场和硬骨头工程。

建设畅行路网的攻坚措施是:
    一是科技护航。

有条件行驶机动车的老街道,要通过合理有序的危房拆迁、历史保护性建筑物的水平位移、高层建筑底层架空、道路结构标准化改造等创新措施,打造与其核心竞争力相适应的畅行道路网。
    二是切块治理。

路网密度高、畅行路网技改难度大的旧城区,可有序分割切块、科学治理。切块后的街区将改造成适合于步行的独立生活区,除了因地制宜地另辟非机动车道外,还应通过兴建与地面绿色交通互动的空轨、地铁或浅层地下空间道路网,以及外围配置封闭型环型机动车道和大容量停车场等方式,实现其内外部交通的畅行。

三是循序渐进。

老城区交通畅行路网改造,必须坚持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留住城市特有基因、彰显城市个性魅力,因此切忌求快盲动,必须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尊重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

三、前景灿烂
    城市交通拥堵是国内供求矛盾极为突出的优质内需资源。深化改革呼唤顺应国情民意、投入低产出高、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城市畅行创新方案。

打造畅行路网及配套工程,一可根治交通拥堵顽症;二能成为带动经济上行的新引擎;三是科技创新和国产专利亮点纷呈,并有希望像高铁一样复制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辉煌。各城市理应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经济发展机遇,有序开发这一前景广阔的优质内需市场。
     西方国家于上世纪发明了高速公路,为世界交通史留下了璀璨的一笔。在21世纪,我们中国人完全有责任和有能力,绘就城市交通畅行的新蓝图。

早起步早主动,治堵论证和建设应成为 “十四五”拉动国内优质内需、促进城市高水平发展的重头戏。怀揣中华强国梦的华夏儿女必须拿出新的勇气、魄力、智慧和科学创新精神,再续长城、大运河、四大发明等历史辉煌,完成城市由“路堵车塞”到“车畅人安”的伟大跨越,为实现城市现代化、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