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吉注道德经(一)

第一章 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为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朱子云:“道犹路也,人之所共同也”。其实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理,故谓之道。天地未判以前,此道悬于太空;天地既辟以后,此道寄诸天壤。是道也,何道也?先天地而长存,后天地而不敝。生于天地之先,混于虚无之内,无可见、亦无可闻。故太上曰:以言乎道,费而隐,实无可道;所可道者,皆道之发见耳,非真常之道也。以言乎名,虚而无物,实无可名;所可言者,皆道之糟粕耳,非真常之名也。人不知道,曷观之《诗》乎!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道不可有言矣!又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道不可无称矣。须知至无之内,有至有者存;至虚之中,有至实者在。道真不可以方所言也。太上慈悲渡世,广为说法,曰:鸿蒙未兆之先,原是浑浑沦沦,绝无半点形象——虽曰无名,而天地人物咸育个中。此所以为天地之始也。及其静之既久,气机一动,则有可名,而氤氤氲氲,一段太和元气,流行宇宙,养育群生。此所以为万物之母也。始者,天地未开之前,一团元气在抱也;母者,天地既辟之后,化生万物是也。

学人下手之初,别无他术,惟有一心端坐,万念悉捐,垂帘观照。心之下,肾之上,仿佛有个虚无窟子。神神相照,息息常归,任其一往一来,但以神气两者凝注中宫为主。不倾刻间,神气打成一片矣。于是听其混混沌沌,不起一明觉心。久之恍恍惚惚,入于无何有之乡焉。斯时也,不知神之入气,气之归神,浑然一无人无我、何地何天景象,而又非昏聩也——若使昏聩,适成枯木死灰。修士至此,当灭动心,不灭照心。惟是智而若愚,慧而不用。于无知无觉之际,忽然一觉而动,即太极开基。须知此一觉中,自自然然,不由感附,才是我本来真觉。

道家为之玄关妙窍,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其吸而入也,则为阴、为静、为无;其呼而出也,则为阳、为动、为有。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窍。人欲修成正觉,惟此一觉而动之时,有个实实在在、的的确确、无念虑、无渣滓一个本来人在。故曰天地有此一觉而生万万物,人有此一觉而结金丹。但此一觉如电光石火,当前则是,转眼即非,所争只毫厘间耳。学者务于平时审得清,临机方把得住。古来大觉如来,亦无非此一觉积累而成也。

修士兴工,不从无欲有欲、观妙观窍下手,又从何处以为本乎?虽然,无与有、妙与窍,无非阴静阳动,一气判为二气,二气仍归一气而已矣。以其静久而动,无中生有,名为一阳生、活子时;以其动极复静,有又还无,名曰复命归根。要皆一太极所判之阴阳也。两者虽异名,而实同出一源——太上为之一玄。玄者,深远之谓也。学者欲得玄道,必静之又静,定而又定,其中浑然无事,是为无欲观妙。此一玄也。及气机一动,虽有知,却又不生一知之见;虽有动,却又不存一动之想。有一心,无二念,是为有欲观窍。此又一玄也。至于玄之又玄,实为归根之所,非众妙之门而何?所惜者,凡人有此妙窍,不知直养,是以旋开旋闭,不至耗尽而不已。至人于玄关窍开时,一眼觑定,一手拿定,操存涵养,不使须臾或离,所以直造无上根源,而成大觉金仙。

下手工夫,在玄关一窍。太上首章即将无名有名、观妙观窍指出,足见修道之要,除此一个玄关窍,余无可进步也。故开头四句,说大道根源,实属无形无状,不可思议穷究。惟天地未开之初,混混沌沌,无可端倪,即如人直养于静时也。天地忽辟之际,静极而动,一觉而醒,即人侦气于动,为炼丹之始基。第此转眼之间,非有智珠慧剑,不能得也。要之,念头起处为玄牝,实为开天辟地之端。自古神仙,无不由此一觉而动之机造成。又曰无欲观妙,有欲观窍,两者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故同出而异名。凡有形象者,可得而思量度卜,若此妙窍,无而有,有而无,实不可以方所名状。纵舌如悬河,亦不能道其一字,所以谓之玄玄。学者亦不有视为杳冥,毫不穷究一个实际下落。果于此寻出的的确确处,在人视为恍惚,在我实有把凭。久之著手生春,头头是道矣。

(0)

相关推荐

  • 帛书《老子》和通行本《道德经》逐句双解:第一章 道与名

    第一章 通行本: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帛书本: 道, ...

  • 河上公章句述成·道经·体道第一

    体道第一 原成:体道有三意:1.体犹履也,言躬行正道.2.体犹身也,言道是根本.3.猶接納也,言融身于道.然则,"道"非体而能得之,寄寓已身于"道",乃得. 道 ...

  • 道德经章成·道经一章·众眇之门篇

    道经一章·众眇之门篇 一. 王弼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河上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 ...

  • ​吕祖和黄元吉注道德经江海为百谷王第六十六章

    吕祖秘注道德经心传 江海为百谷王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 ...

  • 《吕祖秘注道德经》45大成若缺章(附黄元吉注)

    吕祖秘注道德经第四十五大成若缺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此章要人致中和底意思.根上章知止知足来. 大成者.已成之士.先天 ...

  • 徐大椿注道德经:希言自然第二十三

    原文根据古籍整理 由子归明断句和疏义 上一章讲,有道之人曲己而全道,以道御天下.本章接着从正反两方面阐释,以道治天下.以德治天下和以人言治天下,又会怎样呢? 在道德经一书中,有两条思想脉络,一个是道. ...

  • 徐大椿注道德经:曲则全第二十二

    原文根据古籍整理 由子归明断句和疏义 [原文]曲则全第二十二   曲则全[能曲而后能全]枉则直[能枉而后能直]洼则盈[能洼而后能盈]敝则新[能敝而后能新]少则得,多则惑[此又一义,少则约而易守,多则乱 ...

  • 徐大椿注道德经:跂者不立第二十四

    上一章讲,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所以要想天下长治久安就应该以道治世.本章接着具体讲如何立道与行道. [原文]跂者不立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跂,翘足也,跂则不可以立] [白话]跂(qì),本 ...

  • 徐大椿注道德经:孔德之容第二十一

    原文根据古籍整理 由子归明断句和疏义 上一章讲,有道之人与失道之人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图景,有道之人异于众人,而贵求食于母.接下来的两章,是展开叙述"求食于母"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第二 ...

  • 徐大椿注道德经:绝学无忧第二十

    原文根据古籍整理 由子归明断句和疏义 上一章说到,以"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不足以治理好天下,并提出了道家的治世方案: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本章承接上文,以第一人称的语 ...

  • 徐大椿注道德经:有物混成第二十五

    上一章讲,圣王应该如何立道与行道.本章接着讲,"道"到底是什么,以及人与天地.大道的关系.   有不少人说,道德经这本书太过玄妙难懂,其实,他们不过是被很多庸俗化解读道德经的书和文 ...

  • 徐大椿注道德经:绝圣弃智第十九

    原文根据古籍整理 由子归明断句和疏义 这些年,我们见识了很多曾呼风呼雨的公知大V打脸,也识破了不少砖家叫兽的嘴脸.然而,至今依然有许多网友被这类人忽悠得神志不清,对他们的言论坚信不疑.   比如,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