裆劲探析 —— 尾骨的作用
洪式太极(hongshitaiji)
洪式太极——通过力学原理阐释实战技击;通过人体经络运行感知节节贯穿;通过辩证哲学述说平衡与和谐。本微信平台愿与世人共同探索太极拳的奥秘和唯美!
征稿邮箱:jy6108@163.com
前几日我读了2012版徐州王德友老师珍藏出版的洪公《陈式太极拳一、二路拳式练法详解》(内部资料)的著作。书中一路拳的整套拳式仅仅在第一式捣碓的动作2中提到了“尾骨左转",又读二路,发现每个式子均有尾骨旋转的要求。洪公如此著述编排,引导学习循序渐进,用心良苦,不可不察。
由此,我想到洪公在关于基本功正反手圈的文章中提到“尾骨不能左右摆动,而是随着腿部的一提一落,形成一螺旋的小倒三角线路。”,尾骨运行轨迹的一螺旋的小倒三角形,是什么样子?又尝听师者言,洪公的尾骨转动极为灵活,异于常人。洪公讲太极拳“裆要开圆,尾骨长强穴要微向后翻,是躯干方面最要紧的关键。”,这又是为何?诸如此类有关尾骨的问题,长期以来萦绕在脑,每思不得甚解。这次读来,犹如忽然捅破了一层窗户纸,太极拳中的一些疑惑豁然得解,对尾骨作用的再认知或可有所启发。
从生理来看,人的尾巴退化在外部没有,但是遗留尾骨,尾骨数目不等,尾椎通常由三至四块小骨头连接而成,与骶骨构成骶、尾关节,尾骨间亦有尾间关节。经络上,长强穴位于尾骨端下,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督脉的外输气血在体内为液态之水,经此穴出体表后才化为天部之气,督脉的外输之液细小,如从孔隙中输出一般,故名气之阴郄(音qie,同“隙”)。
裆是连接两腿的中间部位,包含了尾骨、胯,与之相关联的是腰与膝。尾骨转动必定与腰、膝的转动相配合。尾骨向前,敛臀,不可过;尾骨微微泛起,翻臀,不可过,是重心下移。尾骨右转,左胯根大筋松,右胯根大筋紧,便于裆劲松塌于左足;反之,亦然。经常练习会发现裆部变得敏感灵活了,逐渐就会知道裆劲是怎么回事了!
对洪式太极拳来讲,腰裆膝发动机,裆劲包含了两大腿根大筋的松紧和尾骨转动所产生的劲力。其中,尾骨转动是裆劲调整的重中之重,用的更多的是向左、向右和向后的转动,向前的转动偶亦为之。
我体会洪式太极拳裆劲的调整,通过膝的提落和尾骨的转动来调节。膝的提落伴随腰的旋转一起来调节两胯根大筋的松紧,尾骨转动的作用则有助于调整裆劲的虚实,二者均在于把裆劲更加合理地分配给两足。
练拳时,尾骨的转动对裆劲的变换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意识上可以像袋鼠那样把尾骨当作第三条腿,其指向地面的点因旋转而变化,该点的变化可以起到调节与两脚间的距离的作用,即调节杠杆力臂大小,以便形成省力杠杆;同时,由于尾骨的微向后翻,身体重心下移,尾骨劲力投射在地面上的点不在两足的连线上,且与两足在地面上构成了三角形,增加了身体的稳定性。
洪式太极拳裆劲调节得好,方能做到“四五一”劲力的要求(洪公谈避免双重时讲:“足部的虚实,虚四分,实五分,腰中经常保持一部分劲力,方能调节足的虚实。”),这里的“一”,是指腰裆劲。裆部这一份劲力的调整,除了两腿根内侧大筋的松紧外,尾骨转动对裆劲的调节最为关键。尾骨转动作为腰裆转换动作的先导,带动裆及腰的转动,甚至喻之为“气机的总开关”亦不为过。这也是洪公非常强调,并显见于他的著述之中。
尾骨转动对裆劲的调节作用,是促成避免双重的省力杠杆的重要因素。正如洪公所讲“太极拳等于同时用两套称。”,杆称与天平,上部手是杆称上的砣,下部膝是天平的法码,支点在百会穴至尾骨的连线上。而尾骨我则认识到是天平上的游码,它的转动使裆劲方向产生变化,帮助调节足部的虚实。在动作上,通常是在身法自转的过程中裆劲调整得离实足远些,步法移动时利用尾骨松垂裆劲的辅助而力由足起,但暗换档劲则相反。
尾骨转动调裆劲,对于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塌裆劲、抻筋拔骨等是必要的要求。也有助于理解以腰脊为中心旋转的正确性,而不是重心移于某腿。对于外界的"裆走下弧"之说也有了个基本认知,此说虽亦无可厚非,但若按照洪公讲的尾骨转动要求去做,则更显科学与高效。细思体悟,发挥好尾骨转动调节裆劲的作用,也是实现随遇平衡的保障之一。
洪式太极拳尾骨转动对调节裆劲的重要作用,宜当认真体会揣摩并融汇到拳中。另外,特别强调,只有松沉做好了,尾骨转动的作用才能发挥,裆劲转换就完美。
编者按:本文是作者对太极拳技法的认知和理解,读者如有不同见解,请在文末留言与作者沟通探讨。
“洪式太极”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hongshi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