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小费是一种时尚文化?(芽庄纪行之二)
去越南芽庄,旅游合同里就提醒,过海关、住酒店……要给小费的。
要大大方方地给。
比如,将10元夹在护照里,不要藏着腋着,要将人民币展开,让人家一眼就能够看到。证明你是自愿的、主动的?
在酒店,每天出门前,每人至少将1万(这是越南盾,目前1元人民币兑换3200越南盾)放在床头柜等显眼处。
如果你不照办呢?据说,你过不了海关,酒店服务员不给你做卫生,然后退房时可能有很多麻烦等着你……
其实,不是“据说”,一查百度就得知,近年来已发生多起中国游客不给小费引发越南海关人员“动手”的新闻,引发大使馆介入、协调——中国人没有给小费的习惯。
以至于,几个人出去吃饭,也给服务员小哥小费,出手就是1万(也是越南盾),以求得一个好的服务,结账时不至于遭“敲棒棒”。
令人意外的是,回程中过海关时,大家都按照导游提醒夹上了小费,一个很帅的年轻海关人员用普通话在各个队伍后面提醒大家,“今天不用给小费”。
为何?据说,“今天可能上面来人检查了”。大家立即把小费收起来,并非常应景地笑了,好像白白捡了一个大便宜。
那么,给小费只是一个潜规则而已?
越南人有要小费的习惯,据说是被法国殖民100多年后的“文化遗产”。给小费是一种时尚文化?
相传在公元18世纪的伦敦餐馆里,餐桌上常放着一只碗,碗上写着“保证迅速服务”。客人只要将小额钞票或硬币投入碗里,便能享受侍应生提供的优质快速服务,有人认为这是小费“制度”的起源。
其实,中国古代早已有给“赏钱”的习惯,赏赐对象有店小二、奴仆、书童、小厮、跟脚等。不过,没有“传承”下来。
中世纪末,德国的酒店主通常都要向客人索取小费,时称(给侍者的)“饮酒钱”,因在酒店里当帮工的女眷和伙计是不拿报酬的,以小费充作薪水。后来,小费的给予范围不断扩大,很多公职人员也能收到叮当作响的钱币。
约100年前,西方出现过一次反小费浪潮,当时的反小费协会认为给小费是一种不良风气,号召人们加以抵制,开始效果甚微,原因是很多侍者以小费为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餐、旅馆开始实行“10%服务费”制度,将价格提高10%作为服务人员的固定工资。
收入尽管已有保障,然而新规定还是难以战胜老习惯,对服务上乘者,顾客依旧甘心解囊,给小费的风气始终没有根绝。
据说,在有的国家,你给人家小费是在侮辱人家——就如在打发叫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