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

这是青色兰香推荐的第365部作品

《牛虻》

作者:埃塞尔·莉莲·伏尼契

译者:古绪满

长度:25.7万字

适合:初中以上

我想,大多数没读过这本书的人对它都有一个的印象:这是一本写革命者的小说。今天让我们来重新解读一下这部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并一度被称为“禁书”的作品。

故事梗概: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是奥地利的附属国,反抗外来奴役的国内革命正在意大利各地酝酿。英国青年亚瑟也被自由思想吸引参加了一些革命活动,后因密探告发而被捕。出狱时,他暗恋的姑娘琼玛因误解而打了他一耳光,他很伤心。当他回到家时,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向他透露了一个令他崩溃的信息:亚瑟是他已逝的母亲和他最敬爱的人生导师蒙泰尼里神父的私生子,他一下子失去了方向。要知道亚瑟对蒙泰尼里的爱是非常非常深厚的。(有人评说这是一种恋父情结,我觉得没必要过分解读到这种程度。)

他逃上了一条去南美洲的船,自我放逐。留下一张纸条,让人们误以为他投河自杀了。

13年后,秘密地下组织里出现了一位传奇人物——牛虻:语言犀利,行事诡秘,外貌怪异,来历不明。这时的琼玛是位成熟的革命者:她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在为革命做着最普通的工作。蒙泰尼里是受世人景仰的大主教,就连以推翻宗教统治为任务的革命者们也都很尊敬这位主教。

故事并不复杂,终有一天,主教和牛虻相遇了,他们站在各自的阵营里做着各自的选择……

读罢全书,你会发现,这个故事主要谈的不是革命。这是一出关于爱和信仰的悲剧。大家都注意到了,上一段的结尾,我用了“阵营”这个词,而没用“信仰”,那是因为站在客观的角度看,亚瑟和蒙泰尼里都没有真正的信仰。

首先说亚瑟。他后来坚定地反对教会统治并不全是因为他站在人民和自由的一边,他选择革命的根本原因是他对蒙泰尼里的恨——也就是他那种不可自制的爱。这样的信仰是冲动、脆弱的,但更具人情味儿,很真实。所以,过度地赞扬牛虻是一个如何坚定的革命者,是不必要的。再说蒙泰尼里:我相信他的善良、高尚和仁慈,但他并不真的信仰上帝,因为每到关键时刻,他就会放弃上帝。偷情之事没有详细说明,我们不去臆测,只看故事的结尾:当亚瑟让他在儿子和上帝之间做出二者必居其一的选择时,他以仁慈的名义祭出了儿子,随后他非常痛苦——这一段大家一定要仔细的品一品——他痛苦,不是因为良心发现,忏悔自己对儿子犯下的罪过,而是完全站在一个世俗的“爹”的立场上,自比把儿子送到人间替世人赎罪的上帝!他再也不是上帝的子民了,他忘记了一个基督徒的本分!这个人受不了诱惑,顶不住痛苦,他把自己看得太重了!不过,这一刻,他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软弱无力,又装了一辈子坚强的可怜人。

以上是关于人物的分析。做这个分析,是要摘下自这本书进入中国以来,多数读者被戴上的有色眼镜。

就整体而言,故事的结构比较单薄,矛盾冲突略显生硬,主要人物形象不够丰满,最不让人满意的是琼玛这个形象——无理由的完美。最令人满意的人物形象是蒙泰尼里,如果再多些笔墨就更好了。

今天给大家讲的是一本假《牛虻》吗?大家去读一下原著,自会有自己的评价,欢迎讨论,欢迎拍砖。

鉴书人:阁楼主人

关注“青色兰香家长鉴书”与孩子共同见证文学的力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