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的礼仪
介绍的礼仪
介绍是公务、交际活动中的基本礼节之一,其分为自我介绍和他人介绍,他人介绍更为普遍些。
模式
场合、对象不同,他人介绍模式也不一样,一般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
正式介绍,内容比较详细,应包括姓名、职务、工作单位以及在具体环境下,人们可能感兴趣的其他内容,常见于公务活动中。例如招待会上的正式介绍:“杨司长,这是俄罗斯联邦驻华使馆参赞伊万诺夫先生,曾在北京大学留学,中文很好。”
而非正式介绍,属于一般性结识,介绍内容比较简单,视情况而定,有的只需介绍姓名或籍贯、所从事的专业等即可。
次序
介绍讲究次序。不论公务还是社交场合,一般是“尊者拥有优先知情权”(尊者指年长者、身份高者、女士、客人等)。因此,应当先为年长者介绍年轻者;先为身份高者介绍身份低者;先为上级介绍下级;先为女士介绍男士;先为早到者介绍后到者;先为外单位人士介绍本单位同事;先为客人介绍自己家里人;先为已婚女性介绍未婚女性等。当然,以上次序不是教条,应视具体环境灵活运用,如年轻女士和年长男士相识,就应当将女方介绍给男方。
集体
一人主角面对多人集体时,有两种介绍方法。
一、只将一人主角介绍给集体,反之则无必要。此多见于身份高者和特邀嘉宾,如演讲人、会议主持人等。
二、将众人介绍给一位主角。如领导者视察某部门,需认识该部门全体负责人员,其介绍常用的方法是:按照座次,由近及远;按照身份,自高而低。
集体对集体的介绍方法。将主方介绍给客方;将人数少的一方介绍给人数多的一方;各方人数都多,就不必一一介绍,只扼要说明双方概况即可。
时机
为人作介绍,一定要掌握好时机。应在人们空闲、有心情、气氛融洽的时候,并且需征求双方同意之后方可为之。
以下情况就不便介绍:当一个人正聚精会神忙于某项事务、与人谈话、急着赶路、手抱重物等,如果勉强邀其认识一位并不太想认识的人,他可能会心不在焉或感到厌烦,甚至感到难堪。另外,当某人心事重重、情绪欠佳,或刚接到噩耗时,也不要贸然为他介绍新朋友。
场合
在严肃的学术会议上,不谈学术,而是过度介绍某人生活细节,会让听众觉得“莫名其妙”。非正式场合,如在飞机上、列车车厢里为人作介绍,过分强调其人职务高、成就大,会让人觉得“追捧”、“阿谀”。别人正在办公,你却贸然推门而入,力荐、推销自己的产品,很可能会被轰走。
方法
介绍相识,介绍人态度要诚恳、郑重其事,平等对待所介绍的对象。具体说,语言要亲切、自然、得体,手势要文雅,手心应朝上,四指并拢,拇指张开,指向被介绍的一方,并向另一方点头微笑。必要时,可以说明被介绍一方与自己的关系,以便拉近介绍对象之间的距离,使之更快相互了解和信任。如:“张校长,这是三中李铭老师,我大学同学。”
作为身份高的一方,被介绍给对方后,应立即作出反应,像把手伸向对方,态度和蔼、谦虚,向对方致意。身份较低者被介绍给对方时,根据对方的态度和动作,应及时、恰当作出回应,如“认识您很高兴”等,既要表现出必要的谦恭,也要注意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原则上,介绍时除个别年老者、尊贵的女宾外,各方都应处于站立状态,如在会谈或宴会桌旁,可颔首或略欠身,距离远者可举手致意。
介绍者
外交场合,负责礼宾、交际的官员应将主人介绍给客人。各行业、各部门的办公室主任、秘书、公关或接待负责人,都是适当的介绍者。社交活动中,客人可能来自不同行业、单位,互不认识,作为活动主办方的人员,都有义务当介绍人,而东道主一方身份最高者,如亲自担负介绍人角色,会让客人感到受重视。主人热心,客人高兴,活动气氛能尽快活跃起来。
张海俊—礼仪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