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吃……”人士
文/寇研
其实人有不爱吃或过敏的食物,就是常言说的忌口,是很正常的事,有人对鸡蛋过敏,有人对香蕉过敏,也有人甚至还对大米过敏。
但这里的“我不吃……”人士主要是指那类在养生、美容、减肥等时代精神的指引下,对食物神经过敏的人,俗称事多的人。
貌似每个人身边都不乏半打这样的朋友,你好不容易来劲请她吃饭,在你磨刀霍霍准备点餐时,她捧着茶杯,不好意思却又毫无商量余地的坚称,她不吃辣,不吃葱姜蒜,甚至也不吃肉,也不喝酒。
然后当她无限忠贞而在你看来“哎,还吃个什么劲”地瞅着自己盘子里的蔬果沙拉时,你也许会忍不住手贱地指着某菜,“来尝一下这个,味道不错哦!”她马上会被冒犯似的摆手,“不不。”
然后指着自己下巴或额头或随便哪的一个包,“最近长痘痘了。”——那一刻,你也许脑际会飘过无数个“草泥马”:一定是脑子被门夹了,才心血来潮要和她吃饭。
又如,当别人请你吃饭,点菜时通常会礼貌的来一句,“没什么忌口吧?”你快活又善解人意的脱口而出,“我什么都吃。”紧接着别人开始慢条斯理点菜,一边不忘细细交代服务员,这菜里不能放啥那菜里不能放啥。
那一刻,你有没有一种“哎,我咋这么土鳖”的好似你没吃过饭的或者这么多年的饭都白吃了的自惭形秽感,和一种不明所以但实实在在怒火中烧的愤怒,和一种分分钟要夺门而出从此把她打入“一次性酒肉朋友”的决绝?
的确,和“我不吃……”相比,“我什么都吃”显得太不高大上太不与时俱进太不都市了。
像一位美食专栏作家在遭遇多个“我不吃……”朋友后感慨的:“没有忌口,似乎整个人带上了爱劳动的农妇气质,胀鼓鼓的脸庞像红苹果一样粗扑扑的,手脚孔武有力,仿佛头发丝里还沾有几个稻草梗”——这还是非常温柔的自贬。
英国人类学家凯特·福克斯在其著作《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中,更逗趣的调侃了一下这类“我不吃……”人士。
在福克斯看来,这些人“似乎希望像安徒生笔下的豌豆公主那样,凭借自己对食物的过度敏感,来体现她们的细腻的品味和有教养的人格,从而与那些什么都吃的粗俗分子区别开。”
所以事实上,无论是在号称处处都充满“阶级雷达”的英国社会,还是一波又一波弹劾脂肪的时尚风潮中,“我不吃……”早已不仅仅事关“吃”,还代表着一种城市中产的、“我不吃……”是一种精致的优越感,一种自动捍卫身份的战斗感。
如福克斯写道的,“一旦当前的所有致癌物质和其他食物恐惧风潮均为中下阶层所接受之后,中上阶层当然就得想出新的名词来。”简言之,不这样怎么显出自己的特别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