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五味在中医临床的应用

1.“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肝色青由于肝气瘀滞,气血运行不畅,表现在皮肤上的颜色为青色。肝郁则肝精化气不利,可以由于肝的阴寒太过,肝精化气不足。治疗时选用甘味的食物原因有二,第一,甘味性缓,可以缓急止痛,缓为热,急为寒,因此甘味的缓急可以祛寒。第二按照五行的生克关系,木酸克土甘,当甘味盛时,可以反而侮木。也可以祛寒解肝郁。

这里用五谷的粳米供养脾土,用五畜的牛肉补益脾土,用五果的大枣辅助脾土,用五菜的葵菜补充脾土营养,葵菜是一种中国古代人喜欢吃的一种菜,古诗中多有描述,又名冬苋菜。“葵”至少在明朝之前,并不是指“向日葵”。葵菜,现多野生,少有种植。按收获季节分春葵、秋葵和冬葵。冬葵只是葵菜的一种名称,并不是另外一种蔬菜(或野草)。中药中有冬葵子可以利湿,是冬葵菜的种子,可见,其从祛湿的角度也可以协助补脾。

2.“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心色赤,是因为心有火上炎,心火是因为心精不藏,酸味主收敛,首先是补肝之精,同时酸味收敛心火,而且还可以帮助心精的收藏,酸苦同为阴味,经云:“酸苦涌泻为阴。”对心火上炎有治疗作用。这里用五谷之小豆味酸供养肝木,用五畜之犬肉补益肝血,用五果之李子补助肝津,用五菜之韭菜补充肝木。

3.“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肺色白是由于肺精化气不利在内而有寒,肺气在外不降而上逆,肺气上逆则太阴不开。苦味为火之味,火在天之气为热,在地之阴为苦味,苦味性坚属阴,经云:“酸苦涌泻为阴。”苦味能坚阴,善藏精而不泻,与心火上炎相平衡。多食苦的功用有二,一是苦能泻心火,清心以助肺气下降。二是苦味克辛,助肺金气降。

这里用五谷之麦供养心气,小麦有养心安神的作用。用五畜之羊肉补益心精,羊肉之味苦而气温,味苦则安心神,养心精,气温则温气分之阳。用五果之杏补助心津,杏味苦性温归心肺,温肺在内,降气安神。

用五菜之薤补充心气,薤又名藠头或作剃头(藠,剃,音叫,jiào),小蒜、薤白头、野蒜、野韭等。内蒙古人、山西人称“薤”为“害害”。百合科葱属多年生草本,一种蔬菜类植物。原产中国,汉书《龚逐传》就有记载。食薤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解除油腻,健脾开胃,温中通阴,舒筋益气,通神安魂,散瘀止痛等医疗效果。薤味辛,性温,入心、肝、肺经。在中药方面,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胃神经官能症、肠胃炎、干呕。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咳嗽、胸痛引背、久痢冷泻等症。由于薤的产量少,食用价值高,在国内一直列入高档蔬菜之列,素有“菜中灵芝”之美称。

4.“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脾色黄是由于脾虚有湿,脾阴过盛,脾湿则胃燥,可以形成湿热之证。咸为肾之味,为阴中性偏平之味,五行属水,其性不开不合而软坚,入肾,肾水之气为寒,寒气为在天之气,咸为在地之味。咸味调节肾精开合,与在外之寒气保持平衡。当肾阳虚有寒,可以适当吃些性味为咸的食物,软坚开精化气补肾阳。如果过咸则克苦,苦弱则精不藏而生心火,或成血热。咸味对脾虚湿胜之证的治疗意义是咸温补肾阳,帮助脾阳燥湿。

这里用五谷之大豆味咸主供养肾气,大豆是豆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是重要的油料、食用和饲料作物,常称黄豆、黑豆、黑皮青豆、青仁乌豆。大豆中国古称菽,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的豆科植物。用五畜之猪肉补益肾精。

用五果之栗子补助肾精,栗子熟食香、甜、糯,生吃补肾。孙思邈在《千金方》有:“生食之,治腰脚不遂。”古代《经验方》中也有:“治肾虚腰脚无力,以袋盛生栗悬干,每旦吃十余颗,次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

用五菜之藿补充肾气,《诗经·小雅·白驹》有中国古代的留客之道,即留客先留马,“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皎皎白驹,食我场藿……”这里的“苗”应该指豆苗,“藿”应该是豆叶。《广雅·释草》中也说得很明确:“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

黄帝内经》中属咸味的食物大多和豆类有关,豆的形状与肾脏的形状相似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同时豆是植物的种子,是先天之本,从这点上看也和肾的性质相符合。

5.“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肾色黑是由于肾水过寒,肾精不化气,水寒阳气不足因此肾色黑。辛味五行属金,性散为阳,金在天之气为燥,在地之味为辛,辛味散土湿,燥土以生金,辛补肺金。同时辛味温散水湿祛寒在下焦,有利于肾精化气温阳利水。

这里用五谷之黄黍供养肺气,黄黍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线形,子实淡黄色,去皮后称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

用五谷之鸡肉补益肺之精,鸡肉有些时候把它归在东方春木,这里又归属西方秋金,应该与阴阳的内外有关,木之阳在外,金之阳在内,鸡肉对于肝木来说补阳在外,而对于肺金来说补阳在内。

用五果之桃补助肺津,俗话说“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桃温肺在内,为肾之母,温肺气以祛肾寒。

用五菜之葱补充肺气,葱有葱绿和葱白两部分,性辛温,葱绿开肝精化气,葱白开肺精化气在内,经方中经常分开出现在方子中。

总之,食物的五味作用有二,首先是补充与之对应的五脏之精,其次根据五味的不同性质,对其他脏腑阴阳失衡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