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评丨新冠肺炎后续网上舆论动向风险研判报告

从湖北以外省份新增确诊病例人数已经呈现“13连降”良性趋势,及各地相继调整线下疫情防控从“强力线下管控”向“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两手抓”转变等情况看,各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正陆续进入政策调整期,难免会在后续政策转换、部署落实、执行尺度等方面存在滞后性和交叉点,作为对线下疫情最为敏感的线上动向,也将随之发生新变化、产生新话题、引发新争论,需要更加精准的化解和引导,否则不仅会对近端时间基层干部付出的大量工作造成干扰,甚至功亏一篑。

根据这段时间网上观察,结合个人分析判断,形成此篇涉各地“后疫情时期”网上舆论动向的专题风险研判报告(公开版),供大家工作参考。

风险一:不可避免的基层冲突。

前期,各地为尽快阻断疫情急剧爆发期的蔓延势头,均采取了约束性强、管控力大的强制行政手段,比如临时关闭部分高速公路收费站、禁止社区人员自由进出、全力劝返外来人员等等,特别是针对来自湖北等疫情严重的疫区人员,在当时疫情突如以来的应急阶段,受到了许多网民的支持和认同,被舆论一度誉为“硬核”战疫。

值得注意的是,“硬核”同时也具有两面性,“封城”“封镇“封村”等非常之举客观上阻断了各地人员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市场交易,付出了较大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不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因此在政策逐步发生调整时,如何将这些信号及时传导到基层,尽量减少政策传导期内因从上到下的步调不一致而引发基层冲突就显得至关重要。比如,省级党委政府已经宣布取消社区、村卡点时,如果各基层未能及时领会落实,就会导致基层民众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出现言语对抗、肢体冲突,诱发民众产生网上情绪性发帖的冲动,需要注意。

此外,个别地方不注意方式方法的过激防控也需引起高度警惕。这几天“湖北一家三口打麻将被志愿者扇耳光的事情引发全网批评,当地粗暴甚至已经涉嫌违法的方式方法备受舆论谴责。对于其他地方来讲,这是一个前车之鉴,一定要把行使公权力的疫情防控强制手段回归到法治轨道,要时刻警醒自己“目的的合法性不代表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就一定合理合法”,避免因工作方式方法的不当制造民众对立,产生线上线下各种矛盾,制造出本可以避免的争论话题。

研判建议:一是建议各地要尽可能缩短政策调整的内部传导期,尽量通过视频连线这类瞬时化部署模式,传递政策调整信号,能让基层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二是建议加强基层人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培训,在行使法律法规等职权时,同步加以耐心教育和疏导,化解民众可能滋生的对抗心态;三是建议各地法制相关部门要全程参与公权力行使过程,确保基层人员在法治轨道内正确履职。
风险二:地域歧视、人群攻击等有害议题需高度警惕。
观察这段时间微博等公开平台及微信等网络社群反映看,网上均或多或少存在较为严重的“恐湖北”“恐武汉”焦虑心态,在一些地方的业主群、爱好群、同城群、老乡群等社群中显得尤为明显,这种因害怕疫区来源人员产生的负面情绪,极易被个别负面势力渲染炒作情绪带离,不自觉地陷入地域黑、人身攻击等有害话题的讨论。比如,已经有人在微博等公开平台创设类似“湖北人滚出XX”“武汉人滚出XX”等负面有害议题,试图从舆论思想层面消解人心,制造群体对立话题。再比如,部分小区业主肆意在小区业主微信群内过度渲染紧张气氛,将那些无症状的湖北籍人员被例行程序进行医学观察,捏造成“已被医院确诊”等恐慌性谣言,对相关人员造成负面压力。
研判建议:地域歧视、地域攻击具有很强的社会破坏力,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除了要对个别网民捏造不实信息等传谣造谣行为加大线下查处外,还要持续加强线上宣传引导,要让网民明白“我们的敌人是疫情,而不是那些确诊病例,更不是湖北人和武汉人”。此外,基层干部通过钉钉群、微信群等传达工作要求时,也应牢固树立舆情意识,要避免使用不恰当语言被截图外泄造成舆论误读的情况,引发本可避免的舆论炒作。

风险三:极端化社会标语易遭反向炒作。

每逢这类全网公共事件,社会标语作为当前全民防疫社会氛围营造的主要方式,社会关注度高、群众讨论性强,一旦出现极端化的雷人标语,极易被人拍照上传至互联网平台后引发次生炒作,甚至被一些负面势力加以裹挟,借助脸书、推特等境外社交媒体引流及西方媒体集纳式报道,进行政治化炒作,形成境外话题热点,再通过境内个别敏感账号进行返流倒灌,冲击我主流意识形态领域。

研判建议,从目前类似情况看,社会标语问题主要存在于乡镇、村、社等最基层一级及制作标语的社会广告公司,因此各地要加强对基层乡镇、村、社一级社会宣传标语的针对性指导,既要避免出现容易被人诟病的极端化标语,又要避免广告公司出现错别字标语而闹成舆论笑话。

风险四:哄抬物价、非理性购物等社会应激反应易成舆论焦点。

肺炎疫情舆情全网蔓延至今,虽然当前社会市场秩序、居民生活正在逐步恢复,但物价波动已经不可避免,市民小范围内的恐慌性购物和跟风采购仍有较大概率发生,特别是口罩、消毒品这类防控物资,虽然公开药店渠道已经被严格约束,但微商借助网络带货、微信代购等隐秘渠道仍难以根本性杜绝,存在线下问题线上争论的空间。

研判建议,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市场执法力度,集中开展专项行动整治,进一步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形成有效舆论震慑。

一杯咖啡  一堂舆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