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教师学习的“破关九维”
李斌新校长传媒
本文整理自中国第一所在线教师研修学院的开学典礼,由李斌先生主讲的蒲公英大学开学第一课。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
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蒲大学友们,大家晚上好!
欢迎来到蒲公英大学第一系,这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我们同在的是一间没有围墙的教室,我们1000多位学友,将在这里展开一年时光的交互式学习。
这样的情景对我也是第一次,它很像20多年前我进入大学校园时的感觉,首先让我们感到兴奋的是将要展开的全新学习,其次,我们将要因此接触到很多不同地方、不同特征的人。
所以,首先要说的是:认识大家很高兴,期望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彼此有更多课堂内的互动和课堂外的交流。
这是一间什么样的教室
1、一个约定
首先我想和大家一起来解读,这间首开先河,必将深深烙印在中国基础教育界的教室,究竟是一间什么样的教室?我的理解它首先是“一个约定”。
中国文化很重视“约”这个字,比如我们常说的“人无信不立”。最典型的例子,是《庄子·盗跖》里“尾生抱柱”的故事:相传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下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起来,乃抱桥柱而死。事实上西方人更重视这个“约”字。以《圣经》为例,它分两个部分,一个是《旧约》,一个是《新约》。在现代西方国家,还有更重要的一个约,叫“契约”;所以他们的法律制度总是非常完善,细密到不近人情。
因此在人类所有的文明当中,“约”都是很神圣的,都和大道之规、天地之理、人伦之德相通。
那么今天我们开学,在这间教室用一种无形的、有声的方式聚在一起,为什么说是“一个约定”?因为我们聚在一起,就是因为这个约定:“重构我们自己的学习”。我们希望在这样的学习中,找到的是新的种子,新的起点,新的方法和工具。我想,这个约定更大意义上不是因为“契约的力量”,而是因为“内心的力量”。蒲公英大学的设计与教务团队,从内心深处,期望邀请最好的导师,形成最合适的流程,组织更精彩的学习内容,展开更美好的学习体验,实现更落地的学习效果。当然在线的每一位学友,此刻已经是你们下班的时间,你们打开电脑参与进来,绝不仅仅是因为交了600元学费的原因,我想一定是你真的希望在这里,发现学校教育乃至我们自身成长“新的可能性”。
我特别希望这种“可能性”,在未来我们相处的一年时间里面,真的被你找到,真的能被你开启,真的能在我们彼此的讲述与倾听中,像这个季节的繁花一样,盛开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当中。
我们把蒲公英大学叫作轻量级的教师专业学习平台,但是我期望我们的学习不是轻量级的,我想它应该分量十足、动力十足,能够帮助我们真正地走向自觉的学习型人生。我知道在教育界,学习本应是我们的本分,但常常又并不是我们生命一个自觉的行为。所以我们的学习,期望改变的不仅仅是你的知识结构,最重要还包括我们的学习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和人生态度。
我们一直在追问,今天的教育,究竟该如何去重构那些陈腐的学习内容?今我相信每一位老师在他的教育生涯中都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觉得最根本的任务,是重构我们每个教师的学习,这是蒲公英大学开办的理由。那么,怎样更好地推动教师重构学习呢?我认为最佳的方式,是打通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学习与兴趣。正如此时此刻这个课堂,我们没有离开生活,但我们也是在工作;我们展开了学习,却又是基于自主选择的兴趣。
这样的学习,需要一种状态。
真正杰出的教师,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对于教育这么巨大的一项工程,一个人究竟能做什么?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这几个字深深地触动了我: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就是我们应该对着自己的头脑、心灵、身边的伙伴、学习的资源,以及实现理想教育的一切可能性,去“招兵买马”,去获得变革的动力。
所以这间教室的第一根支柱,是学校和诸位共同的“约定”:我们来到这里的目的,要“重构我们的学习,寻找教育的可能”。
2、一种机制
同时,这间教室也试图建立一种机制。机制的目的就是确立一种关系,和什么人产生怎样的关系,常常影响人的一生。如果你现在正在家里,或者正在办公室,请看看你的身边,想一想身边人是否影响了你的一生。
我曾经跟蒲公英智库的一位同事聊天,我说你平时在看什么微信公号,他就打开手机,有几百个。我给了他一个建议,删掉其中2/3,留下1/3最精彩的。也就是说,你在公众号里面阅读什么文章,就是在跟什么样的思想与头脑建立关系。所以尽量要和最好的建立关系。
这就是机制的意义。蒲公英大学建立的理念就是,以服务为纽带,设计轻量、有效的学习机制,而这样的一种服务面向的是两种关系:
第一种关系,我们把它称之为“天堂学习模式”。
大家看见这张图了吗?“人间地狱”是怎样的呢?就是大家拿着长长的勺子都只想喂自己吃,最后是每个人都吃不到;那么“人间天堂”又是怎样的呢?就是大家拿着长长的勺子,然后相互喂养,结果人人都获得了满足。所以我期望的是,今天第一次开课的蒲公英大学,每一个学习者,同时也是内容的分享者,人人都在学习,人人都在分享,人人也相互支撑。
上面这张图是我们团队经常用的,形容我们的关系,是“个性化的相互依存,协作中的彼此独立”。我们是一种彼此支撑、相互的分享的关系。
第二种关系,叫“速度与激情模式”。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电影《速度与激情》?这部电影说的是一群天赋不同、才华各异的人,怎样组合成为一支赛车部落的梦幻团队。你会发现,成就速度与激情的,是彼此高水平的相互支撑。所以我期望在这间教室里,我们能够实现高水平的思考与表达,高水平的研究与分享,高水平的协作与联盟。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社团,今天已经有很多朋友加进去了,这个社团就是服务于彼此的资源与思考的分享;我们很多导师也都愿意“带徒弟”,所以如果你有足够的意愿,你可以向蒲大的工作团队提出申请,经过与导师的沟通,我们可以形成一种深度学习的师徒关系;我还相信,未来的一年这间教室还会慢慢长出很多独立的“社团”,如果你愿意,你可以登高一呼,自由组合,甚至校际联合,同时我们会提供相应的服务和很多支持。
另外我要告诉大家,我们有一个资源整理和共享机制。你的分享,你的深度的作业,研究的课题,凡是有价值的,我们都会定期整理出来,在平台上共享。我们也会为此办一份杂志,一个微信公号,当然请大家可能要稍等一段时间。我们所有的这些平台,都是要服务于蒲公英大学每一位学友高水平的思考与表达、研究与分享、协作与联盟。
我特别希望蒲公英大学能够组合、形成这样的速度与激情的团队,你愿意登高一呼吗?如果你愿意,请在线你给自己和你未来的伙伴“献朵花”,太好了,繁花似锦。
当然,这里还有一种无法成型的、潜在的机制。我们相聚在一起,就有了一种割不断的缘分。也许我们多数人彼此并没有机会在日常工作中去相濡以沫,然而我们至少有机会去彼此祝福,彼此加油,彼此远程协作。当然我特别希望,我们这种机制,在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它依然存在,我们甚至有机会相约各地去开“同学会”。
3、一个习惯
同时,这间教室还希望帮助每一位学友建立“一个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发现“习惯决定命运”这个说法,真是被很多经验验证的规律。所以改变我们的习惯,就常常改变了我们的命运。世间的道理也总是那么奇妙,你觉得命运不公的时候,改变的路径却总是在自己。
所以从大的方面来讲,我们今天讲重构学习,其实很大意义上,就是为了重构我们自己的人生——教师,真的只能这样当吗?
这个过程最难破出的其实就是习惯,因为只要你是个凡人,都喜欢待在看起来很美的“舒适区”,我们的生活习惯,我们的工作习惯,我们的学习习惯,表达习惯等。
记得我刚刚开始写作时,很羡慕一些前辈随便都能背出很多经典的话,记忆力超群。我记忆力很差该怎么办?每当写文章,想从自己头脑中抓出精彩语言总是很困难。有一天我偶然地买了一个牛皮小本,我很喜欢它,就天天揣在兜里。突然有一件事情,我把它记在了上面。从那一天开始,我就养成了习惯,每每读到好的语言,有好的思考,发现好的线索,就记在这个牛皮小本上。“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从那时候开始,我慢慢就成了一个善于写作的人。
我的这个牛皮小本大概记了十几本。有一天我发现又不行了,因为收集信息的速度太慢,而且十几本不可能都随身携带。最近几年我又看见很多朋友,在用在线工具高速成长:微信收藏、百度云、电子记事、朋友圈分享、公众号阅读……我发现这个时代变成了“烂笔头不如复制粘贴”。所以从五年前开始,又改变自己的习惯,开始把大量的信息、阅读,精彩篇章,就记录在我的电脑、手机甚至IPAD上。这个时候我的创作,速度就越来越快。
其实,舒适区真的很难突破,说起来我是一个专业写作与表达的人,但是这么多年以来,能够突破自己工具运用习惯的,也就那么两三次。习惯非常难建立,我想各位老师都有深刻的体会:我们喜欢阅读的,过去是一本本书把我们的思维串成线,而今天我们还要学会在碎片化的阅读中,自己去理这一根线;过去,翻书这个动作人人都会,今天你看我们上这堂课,就有很多新东西我们不懂:电子注册、在线更名、在线抢麦,甚至对着电脑说话……我想说的是,今天的学习,真是很多习惯需要我们去突破。
在线的系统学习,你习惯吗?碎片化的深度学习,你习惯吗?全球化的自由学习,你习惯吗?生活化的兴趣学习,你习惯吗?我期待,在这里我们播种的在线学习行动,能够帮助蒲公英大学的每一位学友,建立这些习惯,它们才是我们一生真正宝贵的财富。
如何重构我们的学习?
1、需要看清你面对的时代
成为一名杰出的教师,和成为一名成功的记者、画家、企业家是一个道理。如果你希望自己足够的出类拔萃,必须要首先要看清所面对的时代。
在今天,教育界除了核心素养,高考的改革等等热词,我们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这个时代是学校教育在快速地提档升级,对教师的要求也在快速地提档升级,这些究竟意味着什么?我把这个变化归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物的升级”。比如说我们的教育教学环境在发生深刻的改变,我们的教学技术、设备、工具,都在不断更新,而且速度很快。
第二个是“人的革命”。过去我们是一个知识人,只要拥有一套完整的学科知识,就能够很愉快地当老师了。但现在你会发现,我们已经拥有的一套固定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我们需要从“知识人”转向“认知人”,就是我们还要学会去认识未知的世界。我们是知识人的时候,目标就是我们的知识要稳固结实;今天我们更重要却是迭代更新,面向未来。
第三点,“神的回归”。就是我们的师者风范、专业尊严、教育精神,我们教育人的梦想与价值观开始回归,呼唤声越来越大,行动的队伍越来越多。
所以,我相信这三个方面正是我们学校教育需要去考虑的中心环节,而且真正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课程,这三个方面是“三合一”的:首先要看清我们究竟在面对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对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然后我们又如何在环境的重构,人的重构和我们精神的重构方面,能够做到很好地融合。
2、重视三种力量
另外,我想给大家分享的,是我们该如何重构学习?我认为要重视三种力量:“边缘的力量”、“专业的力量”、“社群的力量”。
1、我们一直在低估边缘的力量
全世界的教育界,甚至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人的本性常常都一直倾向于低估“边缘的力量”。
然而古往今来,今天尤其如此,为什么更多的是“边缘人”在改变世界?因为事物的创新点,总是在边缘。
大家认识这两个人吗?一个是美国最近很火的一所小规模连锁学校Altschool的创始人,谷歌的前高管;另外一位是可汗学院的创办人,此前是金融机构的职员。
甚至我们还可以联想到,“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大学肄业生,然后在一个车库里很不专业地创办了“苹果”;同样比尔·盖茨创办微软的时候,也是在车库里很不专业地鼓捣。
所以我们会发现,伟大的新生事物总是来源于边缘的力量。其实这种力量,就算是发现它的人也常常低估它。正如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的公司稍微有规模,就离开了车库,然后搬到了正经的办公室,要把自己打扮成专业人士。
所以我想说,当我们想要实现学习重构、教育创新的时候,边缘的力量最值得我们重视。
最近全世界非常流行一个人才观:“T型”人才。T的一横,代表我们知识结构的宽度,那一竖,就代表我们的知识的一个深度。
我们过去学校教育培养的都是专业人士,但是很少会教我们,真的要把人生智慧的这口井挖透,其实不能仅仅在一个点上去挖。足够的宽度,才有助于我们真正能够“打井出水”。
什么是教育领域“边缘的力量”?边缘并不是无关,而是相关,我们经常还不知道,或者教育内部人刚刚注意到,却很少有人已经做得很好的领域。比如思维可视化、全息投影、在线教育工具、课程整合、游戏化学习、创客、慕课、美的力量、教育领导力等。
所有这一切,我们内部人其实已经看到它的价值,但事实上还没有做得太好,我们也会发现,教育的变革契机就在这些地方。
为什么“边缘的力量”很重要?我曾经在一所学校听课,然后请教这位老师,如何消除教室里面的多余动作?比如我们总是要把教材内容板书到黑板上;我们的提问抽答有很多刻板的流程……这位老师就很难理解:为什么这是多余的,他认为这是必须的。
所以我想说,我们专业人员,常常有自己的局限,他常常不得不中规中矩,他不得不在既定的体系中切片式地运转。所以如果我们的课堂要走向更多深度的理解、适度的挑战、表演与表达,实现高质量的学习,我们就会发现:你的气质应该是一个边缘人,在边缘处学习,才会有奇妙的效果。
2、我们一直在低估专业的力量
我们同样一直在低估“专业的力量”。这似乎很矛盾:究竟专业好,还是边缘好。
我们说“为什么总是边缘的力量在改变世界”,但是这句话反过来依然成立——“为什么总是顶尖的专业人士在改变世界”?
因为我们会发现:真正我们要把一件事情做到具有革命性创新的程度,我们需要“顶尖的专业”。而“顶尖的专业”,需要一个人有深切的热情,同时还要专注于足够小的研究切口。换句话说,老师们假如希望从一个专业人士成长为一个顶尖的专业人士,那么一个阶段内,你最好热烈地聚焦在一个领域,把所有你的学习所得和资源积累都向着一个着力点来灌注。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的专业是什么?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了解;要对培养目标展开研究;要对教材、资源以及学科知识体系非常熟悉;对怎样科学地学习要基本理解;对教学技能有基本的驾驭……这些其实都是专业。
但是这并不够,真正顶尖的专业,你要沉浸在里面,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有很多新的理解、新的设计会在你的头脑里面浮现。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要进行新的价值判断,筛选高价值的内容。
可能我举一下我们杂志怎么编辑出来的例子,会更清楚一些。我的每一位同事,当他们要编辑《新校长》杂志、《星教师》杂志的时候,我们的要求是:你首先要从一个对这个领域不专业的人,变成一个专业的人。
怎么专业呢?就是要海量收集这个领域一切的信息,那么你要在书店里面买书,要把所有杂志上的信息去收集下来,你要逛图书馆,然后把这些资料都复印下来,你要把微信公众号相关内容都拷贝下来,有时候可能为了做一个十万字的期刊,我们可能会收集一百万字、两百万字的资料。这个时候怎么办?这些资料不可能都用,所以就要价值判断,对这些资料粗略地看一遍,剔除大部分没有价值的,然后保留二三十万最有价值的内容;我们再进行这本杂志的结构性设计。假如是一位老师,你就需要对你所筛选的高价值内容进行知识情景和学习流程的结构性设计。
我们会发现,我们做到这样一个程度,普通的专业是不够的,需要顶尖的专业。所以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专业激情,才能真正突破我们的教学困境。
我想我们每一位老师,当你从大学毕业进到学校,你教了三年书、五年书、十年书、二十年书的时候,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在不同的阶段,遇到不同的教学困境;我们经常会遇到人生的瓶颈;学校也经常会遇到成长的瓶颈,如何突破这个困境?就是我们不仅仅要有边缘的智慧,也要具备顶尖专业人士的深度。
3、我们一直在低估社群的力量
我们其实一直还在低估“社群的力量”。蒲公英大学服务号前几天发了一个帖子,可能很多老师都已经看到了:“在这里,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更好的同学”。其实就是讲,我们是一个社群。
今天所有真正的学习,我们学校只承担了很小的一部分功能。真正的学习很多已经转移到了各种各样的专业机构、公司、社群和平台上面。所以我们要重视社群学习的力量。
什么是社群学习?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设计,使同一组织的人基于共同的兴趣、任务、价值观,实现可持续交互式的群体学习行为。就是持续性的、交互式的群体学习。我想我们进入这样一个教室,在一个社群里面;我们有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我们都有不同的优势、不同的资源,这个时候当我们展开这样可持续交互式的群体学习的时候,我们的收获都是很大的。
社群学习有四个关健词:
第一就是从价值观出发。我们的价值观是:重构我们自己的学习。第二个就是以机制为纽带:我们就是这样的授课、分享机制,服务、学习机制,形成教学、同学关系。第三就是以内容为核心,这个内容不仅是每一位导师带来的正式讲座,同时也有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分享、研究课题、资源。第四以连接为工具。我们这样的一个“连接”成本很低,甚至坐在家里面,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全国各地的老师们在一个平台上互动起来。
透过这四点,就非常容易建立我们自己的社群学习。
那么为什么我要说我们低估了社群的力量?因为在这样一个“后传统学校的学习时代”,它已经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一个群体随时随地的,真正有效的一种学习。比如说我们今天有的老师在火车上上课,有的老师可能还在办公室,有的老师在家里面,有的老师可能走在路上。那么这种时候你随时随地都可以展开这样的学习。
所以当你真正要重构自己学习的时候,我们特别期待你的气质,是一个“社群人”。
什么支撑着我们重构自己的学习?
三个关健词:有趣、健康和爱。
第一,要学会有趣。
就是我们的学习必须选择一个让自己感到有趣的方式,或者有趣的学习伙伴。这是有效学习的一个起点。还有,你要善于发觉自己的兴趣点,并将这个有趣的点挖掘下去,否则它不会和我们的人生,不会和我们的教育,不会和我们的学习产生交集。
另外,我们还要鼓起勇气去做一个有趣的人,去追求、发现、思考表达的新意和趣味。这看起来似乎很容易,但是真要始终如一去做一个有趣的人,无论是在生活中、课堂上、学校里,还是在学习中,其实都很难。
我们古人有句话,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想,如果改两个字就太完美了:“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美作舟”。如果“趣”为径,会不会“书山”爬起来更容易一点?兴趣才是学习最好的起点,其实和孩子们相比,我们每一位老师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所以,有趣是我们愿意重构学习的起点。
第二,要学会健康。
我从来不赞成“头悬梁椎刺骨”的学习,因为不可持续,身心都会受伤。我想持续有效地学习,它的前提就是健康。你睡眠充足,身体没病,情绪积极,学习的效果才会更好。
还有一点非常关键,就是持续有效学习的结果还是健康。我们为什么学习呢?因为我们生而为人,每天不停地面对新的情景产生新的问题,如果我们解决不了,就会在心里打一个结。如果我们通过学习解决了一个问题,就解开了一个结。所以有很多问题,当一辈子纠缠我们的时候,它事实上对健康是极其有害的。
心灵通达,就是学习的结果。而实现了心灵的通达,身体自然也就通达。所以,持续有效学习的前提是健康,持续有效学习的结果还是健康。
第三,要学会爱。
如果不出于爱,没有一个老师在这个职业上,会一直很愉快地坚持下去。因为有爱,所以才有力,才能够坚持。
那么,什么是爱?我是学哲学的,学了很多年发现一个问题:我们每天需要最多的是爱,但我们却没有研究明白究竟什么是爱。当然我觉得关于爱的定义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是某种意义上你怎么理解它,你就会在你的教育工作中怎样去实践,怎样去教学。
有一所学校,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把爱归结为三个方面,念出来供大家参考。
爱很难描述,却可以发现。万物之始,文明以降,人生百年,我们可以发现三种类型的爱,足以代表一切爱的源头:
大地之爱:大地拥抱万物,孕育自然生长和生命繁衍,呵护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是像母爱一般孕育和保护的爱,在这里,“爱是搂着”。
大道之爱:以永恒“大道”来衡量,所有生命存在都有美好的一面,也有缺陷的一面。因此人在通往美好生命的道路上,必然因其缺陷导致无数的失败与错误。但大道并不因此盈亏增减,它为你承担了一切失败的责任,等待你认识规律的成长——这是像父爱一般引导与担当的爱,在这里,“爱是担当”。
人际之爱:儒家讲“仁者爱人”,基督讲“爱人如己”。人际之间的爱,以爱自己为前提,以付出最为美好,是我的生命不完全由自己支配的情怀,是我的存在产生更大社会价值的努力,是我的能力支撑了他人成长和幸福的行动——这是如亲人、朋友和族群一般守望相助的爱,在这里,“爱是付出”。
什么是爱,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无论你怎么解读,爱不仅仅是需要去感受,去理解,它还要去展开,去付出。
那么怎么去爱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行动,但是只有去思考了怎么去爱,才会有体悟。有一次,一个老师分享了一个主题叫“怎样成为人见人爱的老师”,我觉得这个主题特别能给我启发。我想,要成为人见人爱的老师,前提就是他有一颗真正去爱的心灵,因为爱才能唤醒爱。
总结
最后来扣题总结一下。
重构教师学习有“九个维度”。第一,就是一个约定,让学习建立在内心坚定的愿望上面;第二,我们要搭建一种成长机制,给自己一种情景,让学习建立在思考、表达、运用、分享的基础之上;第三我们要转化固有的习惯,建立一种新习惯。我们要开始习惯在线的系统学习,碎片化的深度学习,要习惯生活化的兴趣学习,全球化的自由学习。
第四我们要去重视边缘的力量,在边缘处展开学习,会有奇特的效果;第五我们要重视专业的力量,要从专业激情走向专业信心,甚至走向专业的信念;第六,我们要重视社群的力量,让人类社会的理想模式,在我们的学校里面能够开始落地:个性化的相互依存,协作中的彼此独立;第七,我们要有趣,因为有趣是重构学习的起点与动力;第八,我们要健康,因为它是持续有效学习的前提与结果;第九,我们要有爱,向天地学会爱,向人心去唤醒爱。
最后,说说破关,因为我的题目里有这两个字,还有老师发短信来问我是什么含义。这个词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很简单,就是突破你的瓶颈。我们有时候经常会发现自己读书没有效果,而且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做很多事情都只有三分钟热情,是为什么呢?我把它理解为,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在学习中找到那种“破关的解放感”。
我的体会是这五个方面:
第一步就是刻意地定向训练,在自己想要突破的环节,尽可能高标准地刻意练习无数遍,不管制作微课还是运用思维导图。比如今天电脑讲课,我是大概第五遍练习。所以刻意训练,可以在短期内让自己找到那个感觉。
第二步是深度主题研究。在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上面,展开较长时间的研究。比如说我们的同事,每个主题是半年的时间,也有的同事是一年的时间。有一个流行的一个说法,叫一万小时定律。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在某一个领域付出了一万小时,你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半个专家。所以,深度主题研究是我们破关的一个重要的节点。
第三步、我们要加入或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社群,或者联合几个相同气质的伙伴,彼此地协作,甚至彼此良性竞争,然后找到一种社群的支撑感。
第四步、你要尽量地学以致用,尽可能把自己置于四分学习,六分运用的情景中。我们曾经给有些学校的老师们开展过小规模的深度培训。我会给每一个老师建议,我说当你展开这样的学习的时候,我也建议你把你这样的学习形式复制到你们的学科组里,甚至复制到你们的班级中。你以这种方式学习,也用这种方式去组织他人学习的时候,你会发现破关的感觉很快就会来。
最后一点,我建议大家八个字:超越现象,抵达精神。什么叫超越现象,抵达精神?解释起来可能要花更长时间。以刚刚过去的清明为例。在清明节临近的时候,我的同事们都会去思考做一个清明日课。这个思考,可以只是物质层面的学习,纸钱、鞭炮、美食、美景等,也可以是人的认知层面的学习。比如说追问清明节的文化、习俗等,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追问。
我看了一篇文章,在这个方面是做得最好的,因为它不仅仅是理清了关于清明节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道出了清明节的精神,它是这样写的,我念一下: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水因山不浊,山因水不阴,清明,它看上去是季节,其实是人格,是山水日月所指向的天地精神,对人的召唤与影响。
当我在读这篇文字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一位老师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学习已经是超越现象,抵达精神,这个时候他事实上已经破关了。
我们真正要实现我们人生的升级转型、破关,有很多路径,但最终都指引我们走向更高的精神层次。
所以,我们第一期的课程宗旨依然是我们今天分享的这样一个主题,就是“T”形课程。大家请看在线教育技能与工具、脑眼审美、志愿表达、学习力、思维力以及我们将要组织的关于传统的学习,关于未来的理解的学习,关于教育的经济学,教师领导力的课程等等,这些构成了这个“T”形学习的一横。课堂教学的技能与艺术,课堂内容的选择与设计等等,是一竖的内容。
希望我们这样的课程设计,你能够喜欢,也希望我们一起重构学习,走向“T”形人生。
最后,要说的是,对于真正有效的学习来说,岁月不饶人,你也不要轻易饶了岁月。学友的一点不成熟的建议,特别期待大家的批评指正,讨论升华,感谢每一位伙伴,每一位学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