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老馆长,今年90岁了,仍要执着地干下去!

一种情怀  矢志不悔

何海芳

当你走进被誉为“岭南文博一枝花”的雷州市博物馆,从新石器时代至今,时空跨度五千多年的文物宝贝,凝聚着一位在唐砖宋瓦时空里游走的人的毕生心血。

他向田野、山丘、海滩、废墟、丛林进发,冒风雨、顶烈日,爬山涉水,早出晚归;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钟爱的事业,用自己的青春与坚毅书写了人生最光辉的一页。

他就是雷州市(原海康县)博物馆首任馆长,全国文博系统先进工作者邓杰昌。

恪尽职守   矢志不悔

邓杰昌

1961年的那一年,邓杰昌调入雷州市(原海康县)文化馆,从事社会文化工作并兼管文物。第一次接触文物工作的邓杰昌,心里难免有些压力,当时他只有一个信念:这是党给我的一项工作,只能去克服它,而不是逃避。

一股热血在他的心里沸腾,仿佛产生了自信和力量,一干就干了一辈子。也许那时的邓杰昌还弄不明白究竟是什么让他如此痴迷,也许他立志献身于文博事业,是一种“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没学过文博专业的邓杰昌,他知道,“为之,则难者也易;不为,则易者也难”。

于是,他一边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同商业局在雷城联合举办文物商店,将馆藏文物展出,广泛宣传保护文物重要性、收集文物的意义和作用;一边相继找来《中国通史》、《简明中国史》、《博物馆学》、《考古手册》、《陶瓷史学》、《原始社会史》、《雷州府志》、《海康县志》等书籍,用一颗澎湃的心直奔知识的海洋,埋头苦读,潜心钻研,全身心地投入文化工作。

哪里有文物,哪里就有邓杰昌的身影。

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到保护文物中去,骑上自行车,迈开双腿,雷州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他奔波的足迹。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为了及时抢救文物,他都第一时间赶到出土现场,尽最大的能力来保护文物。

当雷州市中医院在建设门诊大楼时挖出了一尊晚清铁炮;当奋勇华侨农场基建时挖出20多枚唐代开元铜钱,并先后卖给了废品收购站时;当英利镇的覃典村出土的青铜大鼓并被转移匿藏了起来时……

文物一旦失去永不复得,一件件文物都像锤子敲打在邓杰昌的心上!

他马不停蹄四出游走劝说,碾转截留,反复宣传、上下奔走,几经周折,终于将这些国家财富一一收归国库。

邓杰昌严格遵守纪律,一切为公,每次为博物馆征集文物的时候,一旦碰到精品绝不放过,价格低的就自己拿钱先买下,价格贵的就通知博物馆。

有一次,有人私下里把一件祭红大花瓶及一件日本五彩人物大瓷瓶拿来给邓杰昌鉴赏,邓杰昌一看就知道祭红大花瓶是清代文物,单日本五彩人物大瓷瓶一件,在省文物商店标价一万元,两件文物都具有收藏价值,如果将这两件文物收归博物馆,那将会丰富博物馆的收藏,填补外国瓷器收藏的空白。

于是,邓杰昌根据持有者的开价将两件文物以300元的价格收购,并义无反顾地交给雷州市博物馆收藏。

当时,有人笑邓杰昌白捡一个“万元户”都不要,但他却感到心安理得。他不但不私藏,还和兄长商量把家传文物——微雕沉香李铁拐李精致竹制对联等文物献给博物馆。

呕心沥血    默默耕耘

在六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这段时间里,邓杰昌在工作和生活上都有重重的困难,使他不得不在各个方面比别人付出更大的努力和代价。

他的爱人本是教师却因重病缠身和历史问题被责令退职,三个儿女正在上学,全家五口人的生活仅靠他每月工资75元维持,还要照顾年老多病的母亲。长期的营养不良使他患了低血糖,经常头昏眼花。

1973年8月,这是他永生难忘的一段日子。一个月内,他的妻子、母亲相继去世,他悲痛欲绝,但明白了什么样的命运降临在自己的头上,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把眼泪往肚里咽,默默地挑起工作和家务两副重担,含辛茹苦5年,把累累债务还清。

残酷的打击并未消沉邓杰昌的意志,而是加倍努力工作来弥补精神上的创伤。

邓杰昌认为越是荒无人烟的原始地带,就越是文物遗留、保存得较好的地方,而且做文物保护要耐得住寂寞。因此,1982年9月开始文物普查,他带领着20多名的文物普查人员骑着各自备的自行车,带着干粮和铺盖到野外“考古”。

有时到了偏僻山野,前无着村,后无靠店,往往吃不上午饭,一壶水、一包饼干就算是他的一餐。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对于退休人员来说,体力上明显支撑不了;对于青年人来说,精神意志和毅力上来说,又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因此,全县21个乡镇才普查了3个,其它普查人员请假的请假、调走的调走,最后只剩下邓杰昌一个人。怎么办?

邓杰昌这个人有股犟脾气,不干则已,一干到底,重新聘请了陈正方、陈学圣、肖老师等几位志同道合的退休同志继续开展普查工作。有一次,邓杰昌积热成疾,长了毒疮,行动不便,只好住院治疗,半个月后,没等痊愈,又撸起袖子加油干,永不放弃。

就这样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经过一年零九个月的普查历程,邓杰昌带领着普查队伍骑着自行车走遍了全县21个乡镇、300多条村庄,行程一万余里,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山岗遗址7处,采集到磨光石斧、石锛400多件,填补了雷州半岛新石器时期历史文物的空白,将雷州人类活动的历史推前了二千多年;

发现宋元至明清古窑址70处,其中宋元时期的褐彩瓷器填补了广东省宋代彩绘瓷器的空白,引起全国陶瓷专家的关注,后被定为广东省宋元时期三大名窑之一;

还发现古墓葬600多座、古建筑80多座、古碑刻300多通,收集各类文物1500多件,文物标本上万件。

1984年,雷州市(原海康县)博物馆被评为全省文物普查先进单位,邓杰昌也被评为省文物普查先进工作者。

邓杰昌一路坚持不懈,不怕苦、不怕累,克服重重困难;密切联系群众,广交各界朋友,用多种形式向他们宣传保护文物的作用与意义,使他们感兴趣,成为保护文物积极分子,一发现文物及时报告或送博物馆。

经过十多年,邓杰昌亲手收集的文物有二千多件,其中有宋代青釉褐彩瓷棺、褐彩“富贵长命”罐、褐彩人物凤鸟纹盖罐、褐彩“金玉满堂”荷叶盖罐、褐彩莲花枕、菊花枕、诗文枕以及宋花瓶纹抄手端砚、康熙皇帝赐闽抚陈瑸御匾、南宋孔子与弟子石刻、明代魁字策划、明代纹银等珍贵文物。

被国家与省专家评为一级文物有15件,二级文物72件,三级文物400多件,这些文物都成为雷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代表着历史,凝聚着邓杰昌的心血。

文博事业,可以说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但是,邓杰昌对这份文博事业很痴迷,深深地懂得文物的重要,爱用知识武装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20多年来,忙完必需的家务事之后,邓杰昌就是勤奋学习,认真阅读考古文博书刊、地方志,而且虚心向省、市专家学习,刻苦钻研,不断充实自己。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经过十多年,邓杰昌的专业知识不断丰富,特别是在宋元古窑、古瓷研究方面,取得一些成果。

1986年和1991年,邓杰昌两次应邀到香港参加学术讨论会,其中在1986年7月香港大学中心召开的有世界许多国家专家出席的“亚洲及南中国古陶瓷研讨会”上,他宣读了自己撰写的《海康地区陶瓷》的论文。

会后,这篇论文被收入《东方文化》专刊。1990年又收入研讨会论文集的英文版本。邓杰昌还参加了《广东名胜古迹辞典》、《雷州窑瓷器》、《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卷海康部份的撰写工作;先后被吸收为全国博物馆学会、全国古陶瓷学会和广东省文博学会、省民俗学会会员。

拼搏实干三十载,克己奉公、品德高尚的邓杰昌,为文博事业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属于自己辛勤耕耘的硕果。他先后20多次被记功或被评为县、市、省以至全国的先进工作者。

但让邓杰昌更感欣慰的是,在他的努力下,遍布雷州大地的各类文物建筑、遗址得以完好保存。濒临散失的几千件文物陆陆续续收入博物馆珍藏,使博物馆增添了一抹亮色,填补了珍贵文物的空白,一股温馨的文化气息让他感到由衷的欣喜和自豪。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离休后,耄耋之年的邓杰昌并没有休闲下来,而是继续发挥余热为文博事业做贡献。

他利用专长,积极支持博物馆工作,为博物馆整理文物档案,为市文管会建立文物保护单位档案。文物保护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一件既有重大现实意义,又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工作。

雷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文物保护和利用等问题,时时刻刻牵动着他的心。于是博物馆建新馆的时候,邓杰昌积极义务参加研究讨论展览提纲长达3、4个月,并负责指导布展历史沿革及历代陶瓷展厅,不顾及年纪大,身体吃不消,热心地带领着博物馆的同志日夜突击,同心协力,共同完成布展任务。

邓杰昌还笔耕不缀,先后在《湛江文史》发表“湛江师院校史溯源”等11篇,在《中国古陶瓷研究》、《雷州文史》、《广东文博》等刊物上发表考古文章30多篇,宣传雷州历史文化名城,宣传中华优秀文化。

邓杰昌,他在平凡的岗位,做平凡的工作,尽职尽责,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但他不骄不躁,质素纯真,从不慕虚名。

今年,已90岁高龄的他,仍然保持着一颗文博事业心,执着地要干下去!

作者:何海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