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属于自己的感受,不属于别人的看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8月20日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身边的好多女性朋友自三胎政策被提出就开始被裹挟着生育二胎或者三胎。
暑假遇见疫情,看着眼前被关的五脊六兽的“魔娃”,听着身边好多“生吧,生吧”的声音,宝妈们头顶瞬间飘来三个大字“好焦虑”。

面对四面八方的舆论压力,作为男性该如何支持身边的人,作为女性到底应该何去何从?

01 女性职场现状

中国本科以上的女生占到本科毕业生的51%,工作以后,初级岗位挤满了女性,高层岗位的女性少得可怜。

董事会里仅有一个女性似乎成为一种惯例。很多金融机构甚至一个女性都没有。

人们对男性普遍有事业上的要求,但对于女性,连女性自身都认为嫁一个好人更重要。

02 社会文化对女性的暗示
社会调查显示,成功的女人不容易受到人们的欢迎。一个男人若要受欢迎就必须取得成功。
如果一个成功的男人离婚了,人们并不会因此低估他的成功。
如果一个女人离婚了,人们则认为她失败了!
事业家庭之间的选择题似乎是给职业女性特备的。
03 女性内心的自我定位
女性的自我定位也常常让她们经历煎熬。
如果不能做个“好”妈妈,首先跟她们过不去的是她们自己。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曾说:“职场中的母亲都有一个名字,叫内疚”。
更有趣的是,女人也不肯轻易放过其他女人。
“你这么忙,一定没有时间陪孩子吧。会不会很难过?”
这样的提问绝对是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的道德审判。

余华在《活着》的序言里面写道: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想要事业,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想要孩子,也不是所有的女人两者都想要。
每个女人都有权利活出自己的人生,也都应该放下内心的恐惧,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04 放下包袱,往桌前坐
杨澜在最近一期的脱口秀大会中谈到:我们要勇敢地说出自己的野心和欲望。
很多职场女性开会时习惯于坐在外围,心理学有一个名词“负担症候群”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现象。
有能力的人因自我怀疑而苦恼,这种现象就叫“负担症候群”。
无论男女都容易出现这种症状,但女性更为严重。
各项研究表明,女性对自身表现的评价普遍低于实际情况。女性也更愿意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但当失败时,她会相信这是由于自己本身缺乏能力导致的。
尽管要完全摆脱自我怀疑是非常困难的,但现在的研究都很支持“假装自信,直到变得自信”的策略。这种自信对于争取生活中的机会是必要的。
继续成长,挑战自我,相信自身的能力,往桌前坐,高举自己的手,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05 让你的另一半成为你的人生搭档
如果希望另一半变成真正的人生搭档,首先要把对方看成与自己地位相等的好伙伴。
社会科学中有一种现象叫“固守母职”。意思就是:“天哪,你这样做不对,放着我来!”
许多女性由于太有控制力或过于挑剔,结果无意中打击了男人分担家务的积极性。甚至还质疑丈夫的努力,那么他就会越做越少。
另外,真正从家庭搭档关系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夫妻双方,还包括你们的下一代。
世界各地的研究都一致发现,父亲的参与能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益颇多。父亲参与度高、受到更多关爱的孩子,其心理状态更健康、认知能力也更强。
我们创建的家庭模式也会根植于下一代童年的记忆,越早打破传统的循环,我们就能越快地实现真正的平等。
06 不必成为万能女人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最粗鲁的问题是什么?是'你今年多大了’,还是'你体重是多少’?都不是。
最烂的问题是:'你是怎么兼顾所有的事情的?’人们总是在问我们这个问题,而且目光里还有谴责的意思。
我们被人们提醒自己在工作和孩子身上的投入都在打折扣。我们会拿自己工作上的努力程度和同事(常常是男性)作对比,然后我们又拿自己在家里的努力程度与那些全职妈妈们作对比。
试图做到一切还期待做得超级完美,这必然导致希望落空。
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詹妮弗·阿克尔的研究显示,设定一个可达到的目标是幸福的关键。我们需要追求的不是完美,而是可持续、可实现的目标。
我们需要问的不是“我能做到一切吗”,而是“我能不能做到那些对我和家人来说最重要的事”。
品爷有话说:
最近反映80后都市女性面对生育危机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我是真的爱你》一经热播,就吸粉无数。好多女性朋友在剧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事业与家庭的平衡困扰了大部分女性,尤其是当了妈妈以后。
只要孩子打了一个想我们的电话,或者孩子说了一句“妈妈,我想让你陪我”。我们就会不由自主的觉得对不起孩子,即使我们已经做的很好了。
这大概就是母性职责带来的天然的负罪感。
今天我想传达的是,事业与家庭的平衡,是现代男女都应该考虑的平衡。也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每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优先考虑,因此不能苛求每时每刻的完美。
就如一棵树,从一粒种子开始,渐渐拥有发达的根,茁壮的干,茂盛的枝叶,繁密的果实。一年四季它有不同的姿态,岁月里它有不同的承载,不能要求它同时拥有花朵和果实,但成长是它永恒的追求。
国家的政策一直在往利好的方向发展,实践与理论的接轨需要不断的磨合,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正向的道路上,不断成长,活出自己的样子。
那么面对四面八方的舆论压力,到底应该何去何从,我们便有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本期话题相关推荐书目:
《向前一步》中信出版社 谢丽尔·桑德伯格 著
阅读摘录:我写这本书是为了激励女性追求更高远的梦想,破除障碍,向前一步,继续前进,实现自己的全部潜能。
希望所有的女性朋友都能激发出自己的潜能,那个时候我们的家庭会更幸福,孩子们也不会再受到狭隘的旧观念的束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