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江南祭祀文化!三祭合一的黎里周宫傅祠

  苏州黎里古镇的周宫傅祠堂,祭祀的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工部尚书周元理。周元理(1705-1782),字秉衷,祖籍浙江仁和(杭州),19岁进学成秀才,乾隆三年(1738)33岁考中举人,后以“大挑”(清代,拣选三次会试落第的举人任官,由礼部造册送吏部,挑选分一二两等,一等以知县试用,二等大多任为教职)资格出任河北蠡县知县,不久升任天津知府。由于勤奋踏实,富有才干,乾隆三十六年授山东巡抚,后升直隶总督。他疏浚天津永定河、子牙河,修筑津门五闸,乾隆四十五(1780)年晋升工部尚书。乾隆皇帝非常倚重,先赐予加衔“太子少保”,后赐“太子少傅”,太子别称青宫,因此黎里百姓尊称周元理为周宫傅。

  (周元理像)

  周元理古稀之年请求“乞骸骨”(封建时代官员一般年满70岁退休),字面意义是请求皇帝将这把老骨头还给自己,实际是告老还乡。乾隆皇帝觉得周元理为官兢兢业业,是不可多得的好官,挽留了他。乾隆四十六年(1781)周元理76岁,身体日衰,力不从心,再次要求告归。乾隆看他跪拜下去连站都站不起来了,终于同意,命他在京调养身体,来年阳春三月返回家乡。次年春,周元理由水路南返,三月二十启程,六月廿七日到的家,当年十月初五就病逝了。乾隆皇帝闻讯,周元理返家仅仅三个多月就去世,十分痛惜,甚至深感内疚,于是口授了一则上谕:

  “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日

  原任工部尚书周元理,前任直隶总督,老成勤慎,宣力有年,嗣后加恩内用,洊擢尚书。后因老病乞休,特加太子少傅,以示优眷。兹闻在籍溘逝,深为轸恻,着加恩令江苏布政使司前往赐祭一坛,钦此。”

  (乾隆谕祭文拓片)

  乾隆口授上谕后,又拟了一篇谕祭文:

  “皇帝谕祭病故原任工部尚书周元理之灵曰: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卹死报勤,国家之盛典。尔周元理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方冀遐龄,忽闻长逝,朕用悼焉。特颁祭典,以慰幽魂,呜呼!宠锡重壚,庶沐匪躬之报,名垂信史,聿昭不朽之荣。尔如有知,尚克歆享。

  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日

  江苏布政使司奉到皇命,赶到黎里代皇赐祭。可是,周家不是黎里原住民,周元理祖父周奇龄康熙年间自仁和迁居黎里,尽管已历三代,但是没能建造祠堂。

  仓促之间,周家只能搭建简易平房,迎接江苏布政使司前来赐祭,同时启动建造祠堂。然而,一则周家财力有限,二则同时开工的还有周元理的坟墓,入土为安是刻不容缓的要事。再说,周元理长子早夭,二儿子周升士年仅19,肩膀太嫩,多亏升士生母许夫人能干,全力支撑周氏门庭。在许夫人的主持下,周宫傅祠堂自乾隆四十七年开始营造,建建停停,历尽千辛万苦,直到13年后,即乾隆皇帝将皇位让给儿子嘉庆的1795年,才终于峻工。根据《周氏家乘》记载,许夫人是周元理第三任夫人。原来,周元理元配费氏只活了23岁,继配姚氏也只有44岁。再续许夫人,22岁于归,相夫教子32个春秋,夫君故世,她主持修墓建祠,也不忘周恤同族与乡邻,夏施蚊帐枕席,冬施寒衣棉被,遇有灾荒,办粥厂施粥。晚年笃信佛法,嘉庆甲子(1804),许夫人76岁,趺坐合掌而逝。《周氏家乘》对周元理这位续弦,不称继配,尊称“德配”。

  周元理为官一生,两袖清风,第一进门厅和第二进御碑厅都是普通的三开间,体量很小,还比不上寻常百姓居室的尺度。第三进,因为江苏布政使的官员代替乾隆皇帝前来祭祀,所以建造得高大气派。可是,祭厅两边辟出的通道,不到一米,十分狭窄。整个周宫傅祠,前后虽说有六进,都只窄窄的三开间,不设左右边落。乾隆年间,黎里人烟稠密,镇内土地十分金贵,周家能够在禊湖书院东侧买下这么一块土地建造祠堂,已经十分不容易了,按照周家当时的财力是不可能再向两边要房买地,扩展祠堂,再说许夫人及周升士,为人都十分低调,即使有钱也不会向左令右舍要房要地的扩建。

  (御碑亭)

  对于乾隆皇帝的上谕和谕祭文,周家许夫人及儿孙视为圣品,他们在祠堂第一二两进之间建造一座六角形御碑亭,将上谕和谕祭文镌刻上石(碑体高161厘米,宽78厘米,厚19厘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周宫傅祠堂变成黎里中心小学。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造反派拆毁御碑亭,砸掉驮碑赑屃的头和尾,又将御碑、碑首、碑座一砸为三。幸亏黎里的有心人,把御碑的碑额、赑屃的头,还有碑亭的石柱和石裙悄悄地埋到教室的地下,又将乾隆御碑掩埋在乱草丛中。2013年春,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整修周宫傅祠堂,事先多方调查,特别是周元理第七代孙周大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先生,他拿出《周氏家乘》等重要资料,提供相当多的信息。据他告知,教室的地下掩埋着重要文物,于是建筑工人施工时不用机器,纯用人工,果然掘得御碑的碑首、赑屃的头、御碑亭的六根石柱和亭基的全部石台。现在重建的御碑亭,除了亭顶和几块方砖之外,都是原物,都是珍贵文物。整个苏州地区,自秦始皇到溥仪,二千多年封建历史,皇帝祭祀大臣的御碑,留存至今,只此一块。

  (“之江物望”匾额与楹联)

  第二进御碑厅朝北的“之江物望”匾额,原是满族大臣阿桂所题。之江,即浙江,也称钱塘江,周元理祖籍,这是一种借代手法,以地名代人名;物望,即人望,众望所归之意。之江物望,译成大白话就是周元理深得民心。两侧有一副当时黎里乡绅拟写的楹联:“匡扶民物昭千古,燮理阴阳彰一方”,联语赞扬周元理扶持百姓,辅佐天子,治理国事,英名将流传千古,昭彰天地之间。之江物望原匾与楹联早已损毁,现在的匾额我们请出身黎里古镇,现在苏州国画院的著名书画家马伯乐重书,楹联则由黎里镇书法家陈九奇先生重书。

  第三进祭祀大厅庄严肃穆,正中悬挂“庆馀德荫”匾额,盛赞周元理给周氏后辈留下了无限德泽。原匾由桐城方维甸题写,现在此匾也由马伯乐重书。祭厅供桌后面的青石祭台,黎里中心小学移用改建成操场上的司令台,除少数几块有所碎裂外,一块都没有缺失,现在按照青石花纹,全部完好复原。祭厅正中恢复陈列了周元理石刻线描坐像,像前重竖四个牌位,周元理居中,左右两边分列三位一品夫人。

  大厅东边有半副銮驾,据《周氏家乘》记载,皇太后,即乾隆母亲,知道周元理即将回乡,特赐半副銮驾,确保他一路平安。西边悬挂的蓑衣、斗笠、草鞋和一辆马车,那是周元理为官时,外出巡视、治水的简单装备。

  大厅东西墙上有四条非常惹眼的用红漆刷成的大字,同祠堂庄严肃穆的气氛格格不入。原来文化大革开始,大厅成为造反派的司令部,为了营造当时的革命氛围,造反派在墙壁上用红漆刷上毛泽东主席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再加一篇《反对自由主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黎里中心小学整修周宫傅祠堂,黎里文保所有关人员得到消息,认定这也是一种历史的遗迹,最后双方商量确定保留四篇文章的标题,现在公开陈列,让后人记住十年浩劫那一段历史吧。

  道光元年(1821),周元理孙子周光纬续建后面三进家祠。为了表示对皇权的敬畏,后三进家祠,不敢同前三进贯通,向东偏移中轴线而建造。这样,整个祠堂成为两大部分,前三进为周元理专祠,后三进为周氏家祠,门厅前照壁背面的“周氏家祠”四字,就是家祠建成后增刻的。

  第四进宗祠楼,是周家祭祀列祖列宗的场所。前面院中左右两边的花坛,植有椿树、慈竹和萱草。古代以椿树比喻父亲,慈竹和萱草比喻母亲。周元理第九代孙周大有先生说,他们周氏世世代代坚持“孝廉”二德,这里的花草树木,都暗含一个“孝”字。

  宗祠楼楼下,正中供奉的是周敦颐坐像,据《周氏家乘》记载,黎里周氏一族是北宋周敦颐的后裔,上文提到的周大有就是周敦颐第31代孙。周敦颐画像上有“孔孟后一人”横披,两边安排周氏后裔拟写的“汉室军容推细柳,宋朝理学尚濂溪”对联,还有一副抱柱对“先代贻谋肇基勤俭,后人续绪务本读耕”,由黎里本土人士撰作与书写。

  原来宗祠楼是供奉周家列祖列宗牌位的场所,现在从黎里始迁祖周奇龄至周大有8代人,选择10位代表人物,为他们画像并加上生平简介,张挂在东墙上,一起张挂的还有周氏世系表、周氏百字命名歌等。西墙上张挂周敦颐生平简介及其名篇《爱莲说》一文。

  宗祠楼上,是周氏廉政家风介绍,选用周元理及其后代24个故事,画成连环画,配上书实物、书籍、照片,形象地叙述周氏一族的廉洁之风。目前确定为廉洁文化示范点。

  第一至第四进都是原建筑,2013年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认真加以整修,努力做到修旧如旧,运用原材料原工艺,恢复原环境原风貌。别的不用多说,光说铺地的青石板就足够了。由于年深月久,青石板大半碎裂,建筑工人花工费时,一块块仔细拼合。当然仍有少量缺失,于是四出寻访,访得同类同质同型号的石板,一一补齐。第五进敬齐堂和第六进下房,前者由于年久失修而倒塌,后者由于电线老化失火而焚毁,现在我们按照原规模,原式样,购买旧材料,重建成走马堂楼。

  第五六两进这富有江南特色的走马堂楼,一是用来接待远道前来祭祖的后裔及宾客食宿的,也用于祭祀后族人汇聚,饮福酒、吃糕点,休息聚谈的场所。每年祭祀至多春秋各一次,其余时间这两进都空关着。周家在这里开办家学,培养子弟敬祖读书,后又招收贫家子弟,成为吴江县颇有名声的义学。学堂都供奉孔子像,春秋两季举行祭孔仪式。黎里没有孔庙,晚清与民国,读书士子都来这里参加学堂的祭孔仪式。后进院落较小,参加祭孔人多,就把孔子像移到第三进正厅平台上举行祭孔礼仪。这样,周宫傅祠就成为祭祖与祭孔合一的场所。江南不乏祭孔之所,但在家祠中同时祭孔,可以说是独创。现在通过周大有等老人的回忆,在这座走马堂楼上,安排书塾,正中屏风陈列孔子像,屏风背面请画家绘有一幅《孔子施教图》。

  周宫傅祠,一祭周元理,二祭周氏列祖列宗,三祭孔子,三祭合一,江南罕见,全国少有,为江南祭祀文化留下了重要的实物。

  周宫傅祠一路六进,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80多平方米,其中三分之二是清代建筑。2014年,按照《周氏家乘》记载,按照周氏后裔及黎里老前辈的回忆,复原周宫傅祠堂种种摆设与文化陈列,大到供桌及其木器家什,小到一草一木,务求原汁原味。原先有的,一定要有,力争找到原物,或者以同样品质相代;尽量少做加法,唯一的加法在第三进大院,按照《周氏家乘》记载,我们找出乾隆赠予周元理的二首七律,还有稽璜和英廉两位大学的赠别诗,请黎里本土书法家书写后刻成石碑,镶嵌在祭祀大厅前庭院的东西墙上。周宫傅祠目前属于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我们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将它视为准国保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认真保护,精心管理。

(0)

相关推荐

  • 黎里古镇有什么特点

      苏州的九个申遗古镇中,黎里是有不少与众不同的特点的.至少在我的印象中,黎里的廊棚.踏步.系船石.老桥.老房子.以及那些深深的.黑不隆冬的陪弄.   1.河道驳岸系船石:全镇市河长2000余米,建于 ...

  • 歙南周邦头:已经融入昌溪村的周氏聚居地

    司马狂/文 说起周邦头,很多人并不知道它在何处.大多数的异乡人,只知昌溪,而不知道,其实昌溪的上下两村,原本是天然分隔开来的.只是后来随着人口的繁衍,加之地少人多的现实,使得上下两村目前几乎看不出任何 ...

  • 钦赐谕祭周元理碑文

    据<黎里志>介绍,周元理原为浙江籍,9岁时父亲离世,母亲带他投奔黎里的娘家.周元理就在黎里长大,并凭借才学出任为官.乾隆四十五年(1780)周元理升任工部尚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病 ...

  • 曾经京畿朝上客 再见已是画中人

    <姑苏晚报>2021年06月07日 B07版 陈良 苏州黎里人.清代工部尚书周元理到底长啥样,无锡画家华冠的三幅画来告诉你. 古代没有照相机,聪明的中国人却用绘画和拓印把影像妥善地保存了下 ...

  • 苏州西山古村东村

    小众景点推荐 苏州西山古村落--东村,位于金庭镇的北端,东连太湖大桥,南接缥缈峰,西望雕花楼,正北是太湖的阴山和横山.东村因汉初"商山四皓"之一的东园公隐居而得名,古朴幽静,难得一 ...

  • 李海珉:从赐福堂到柳亚子故居

    江苏省吴江市有黎里古镇,古镇的中心街上有一座闻名遐迩的"赐福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603平方米,建筑面积2862平方米.整座建筑布局既遵循传统礼制,又具有自身特色,是同时代.同 ...

  • 亲历|路过周子祠

    去超市购物,就路过周子祠.周子祠是为祭祀北宋时期伟大哲学家.思想家周敦颐的专祠,也是现今仅存于世的周子专祠.这个祠堂原本在衡阳市第一中学家属区与祝融小学交接处,后来为给祝融小学建设和校前道路让道,而迁 ...

  • 赣榆青口周氏祠堂

    周明军 爱莲堂周氏祠堂位于赣榆青口华中路与牌坊街交界,今天位置是新华书店身底. 明万历初年,周家始祖周儒迁徙到赣榆青口,买下当时是青口海拔最高之处居住,作为周家的老屋,始终得到保存. 时间大约是三世祖 ...

  • 《祠堂故事之见龙在田》中山沙溪周氏宗祠开机

        本会讯:8月31日,由我会策划和制作的文化祠堂专题片<祠堂故事之见龙在田>,在中山市沙溪镇龙头环村周氏大宗祠开机拍摄.     中山沙溪龙头环村周氏大宗祠是北宋大理学家.教育家周敦 ...

  • 汝城先锋||古祠堂

    整理|青草香   图|飞雪连天 先锋古祠堂 又名"诏旌第" 座落于 永丰乡先锋村村前 距县城18公里 始建于 清康熙乙已年(1665) 周氏宗祠 坐西朝东 占地面积408平方米 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