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放宽准入标准 新能源车市将“绝处逢生”?

2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表示将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等10项内容进行修改。
2个月后,工信部再次修改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的准入规定。
4月7日,工信部发布《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的时间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将原规定第五条第三款中,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所必须的“设计开发能力”,修改为具备生产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所必需的“技术保障能力”。此外,跟设计研发有关的大部分要求也被删除。
现行《新能源汽车准入规定》自2017年7月1日开始实施,与国家发改委2015年6月6日发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并称新能源汽车“双资质”管理规定。
但在此前,新能源汽车双资质极难获得,获得发改委生产资质的企业仅有北汽新能源、合众新能源等18家;获得工信部销售资质的企业仅有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等13家。
此后,在发改委并未宣布暂停新能源车生产资质的申请的情况下,再也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获取此资质。
由于短期内申请资质无望,更多的造车新势力都选择收购资质或者代工模式进行生产。例如拜腾通过收购一汽华利、理想智造收购力帆、蔚来与江淮合作等来取得资质。
随后,国家也在逐渐放宽行业准入门槛。2019年1月10日,新版《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取代2015年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因此由事前审批过渡到备案管理。
这次更改,无疑是近一步放宽了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生产能力。
在此次征求意见稿中,“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的时间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的条款引得业界关注。
按照此前的规定,对于停产12个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工信部将予以特别公示,相关企业再次生产需要重新经过工信部核查。而在重新审查中,如果不能达到准入条件或破产的企业,将被撤销资质,一旦生产资质被撤销,企业将无法申报产品。
此次调整,给新能源汽车行业那些还没有量产的车企提供了继续“活下去”的机会,也给了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喘息的机会。
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24.2万辆和120.6万辆,分别同比下降2.20%和3.98%,出现首次产销下滑的情形。
2020年以来,由于受到全球疫情的影响,全国汽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复工进程缓慢,消费者的购车需求也处于低迷状态,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不容乐观,这也给新能源生产企业造成了极大压力。
所以,面对此番市场形势,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给予大力支持,成为有关部门的举措。
在全国乘用车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工信部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放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准入条件,是因为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造车企业,都普遍面临着压力比较大的市场压力。
今年以来,为了刺激需求、促进车市发展,从国家到地方陆续有利好消息释出。商务部、发改委等先后发声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广州、湖南等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给予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的政策。
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3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提出,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对于消费者和新能源市场来说也是一大重要利好。
可见,在政策支撑下,今年新能源汽车需求有望不断改善。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随着特斯拉国产化落地,外资品牌蜂拥入华,国内造车新势力陆续进入交付阶段,新政策的推动,也将导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再度洗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马太效应将愈发明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