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越窑瓷器图片及怎么鉴定真假
越窑外销达到极大规模,是在10世纪后半叶。这个时期的“井里汶沉船”,发现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北岸井里汶外海,出水器物总数达49余万件,其中越窑瓷器就达30余万件,包括了碗、盘、托盏、杯、瓶、罐、盒、炉等多种器形。“这片海域是海上丝绸之路上著 名的中转站,各地船舶大多在此停泊休整,转运货物。井里汶沉船就曾是岛屿间转运船中的一艘,不幸沉没,所幸于2003年被意外发现。随着大量晚唐至北宋早期的越窑青瓷浮出水面,我们也被带回到千百年前——上林湖越窑烧造的巅 峰时代,产品远销海外,备受推崇。”展览中如此介绍。
北方青瓷在烧造工艺技术方面首先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对传统高钙石灰釉配制方法的改革,成功地创制出具有良好的高温粘度的石灰碱釉,把中国青瓷的发展推到了一新的境界,出现了青瓷生产的另一个高峰,占领了越窑的原有市场。
关于“秘色”究竟指何种颜色,以前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也无实物可考,只是从记载中知道它是皇 家专用之物,由“越窑”特别烧制,从配方、制坯、上釉到烧造整个工艺都是秘不外传的,其色彩只能从唐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描写中去想象。直至1987年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3件越窑青瓷器,并在记录法门寺皇 室供奉器物的物帐上,这批瓷器的确记载为“瓷秘色”,这才让今人真正看清秘色瓷所特有的,玲珑得像冰,剔透得似玉,又如湖水般淡黄透绿的釉色,至此方揭开“秘色瓷”的神秘面纱。
北宋越窑青瓷造型多样,其中不少还体量巨大。与晚唐五代越窑青瓷以造型与釉色取胜而基本没有纹饰不同,它们流行复杂的纹样装饰。匠人在器物上以细线划花的技法装饰了龙凤、白鹭、孔雀、鸿雁、鹦鹉、蝴蝶、缠枝花卉、莲荷等纹饰,动感十足,张力外扬。
关于越窑“秘色瓷”的概念,自宋代至今一直存有争议。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其一是指釉面的色泽神秘,其二是指其配料和工艺秘不外传,其三是指专 供皇 家用瓷。个人认为以上三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全面。“秘色瓷”属于越窑青瓷,它是越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越窑制品.晚唐后的“秘色瓷”,它选料优良、制作精细、工艺先进、色泽迷人,其胎质细腻致密、釉质温润纯净、纹饰秀丽精美、器型雅致规整。胎类冰、釉似玉、色青绿,胎釉结合紧密,少有开片,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和珍品。广受人们欢迎并作为贡品为皇 家使用。
北宋前期,由于越窑各大窑场中大量使用各种大小不等规格的垫圈(环)及扁平(圆)形、环形间隔窑具,因此在各类器物内外中均布长条形,烧制后留下的遗痕排列紧密,有的窑中,则近似相连。凡这种印痕我们从纪年墓中标准印痕看,应是北宋前期之物。
中国作为“瓷国”,瓷器的发展绵延千载,青瓷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瓷器品种,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即属原始青瓷,后三国吴和西晋,青瓷烧制水平迅速提高。至东晋、南北朝时期,器瓷生产遍布全国多个省份,产量显著增加。隋唐时期,青瓷成为陶瓷生产中的重要品种。但在唐代前期以前,仍没有优质青瓷的发现,直至唐中期出现了闻名于世的越窑青瓷,并与邢窑白瓷合称“南青北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