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门槛和能力之间,有条更好的路吗

当今社会有这样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你想进入一个机构很难,但是进去之后对你的能力要求却很低。我们姑且称之为“高槛低能论”。

  这就像中国的大学一样,考进去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混个毕业却是很容易。

  前几日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笑话:清华某班大一新生开学伊始分别作自我介绍。某某说,我是河北省的高考状元,今年考了六百多分;某某说,我是陕西省的高考状元,今年考了六百多分;某某说,我考了四百多,我来自……然后其他同学异口同声地说:北京!

  这里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使高考成绩相差近二百分,他们一样都可以混到毕业。

  清华这个门槛,除了地方保护性的北京户口除外,其他莘莘学子想进去是很难的,但是只要进去了。哪怕你只有四百多分,一样是清华人,一样可以混到毕业。

  门槛的作用在于限制想要拥挤进入门里的人。尤其是在拥有如此众多人口的中国,大家更是挤破脑袋地涌向各种各样的门。这时,费尽心思设置各种门槛就显得很必要了。门槛的作用在于限制人数,至于你进入门内是不是对你的能力真的要求那么苛刻,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现在太极拳比赛中有个难度动作叫做“卧鱼”(又称“卧云”)——右腿往前伸出再往后绕,撇在左腿后,立稳,缓缓下蹲,右腿蹬直。

  这本是戏曲演员用于表现的一个动作,对于以技击为目的的武术本是毫无用处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两三年苦功夫就做不标准的难度动作就刷下去了很多人。为想涌入门内的人海立下了一个门槛——“来!来!先过了这个槛再说进入门里的事。”

  悲观点说,我们花费了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学到的知识,掌握的能力,很多仅仅是为了跨过这个门槛。等跨进去之后,那些不能被充分利用的知识和能力就荒废殆尽。

  上学的时候,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考试之前复习的东西记得很牢,但是一旦考试之后,就大忘特忘。因为你记住它已经“没有用了”。所以刚上了大学不让考英语四级,结果过了一年,很多本来考得上的同学考不上了。所以名牌大学毕业的父母,有天突然发现自己上中学的孩子辅导不下来了。所以进入企业进入机关的拥有才能和抱负的年轻人逐渐懈怠变得慵懒无能了。所以读了几十年书一毕业找不到工作了。

  也许你会说“艺不压身”,学的东西总会有用的。十几年,几十年的苦功,就被一句“总会用到的”打发了。我觉得这种近乎自我安慰的话就像说,你整日在大街上转悠,总会碰到失散多年的孩子的。你在大海里遨游,总会找到丢失在大海里的那根针的。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想要不荒废自己学到的,还得学以致用,有针对的去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80后亿万富翁李想。他疯狂地热爱着电脑,建立自己的网站之后,每天睡四个小时,废寝忘食地投入自己的网站建设中。高考那年给父母说不想考试了,爸妈欣然同意。因为那时他网站的年收入已过10万,远远超出父母工资的总和。

  李想一直有这样一个概念,不盲目学知识,需要什么就马上去学,学到了就马上去用。

  当然,李想是个个案,想成为李想就像时下里女生减肥一样难。因为压力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忍受,自觉精进则是自找折磨的痛楚。

  在功名利禄的引诱和父母师长的鞭策下,我们就像得病一样,不管你愿不愿意都要去忍受病痛的折磨,努力跨过面前的一个又一个高高在上的门槛,且不论跨过之后要做什么。而自我选择的精进,是你愿意拥有一个完美的身材,但是不愿意锻炼,不愿意每天都去节食。最重要的是没有什么逼迫你非减肥不可。最终减肥变成了一个有力的口号,也仅仅只能是个口号。

  把理想当成事业,把爱好变成金钱,在没有达到目标之前,往往要忍受各种非议的目光而逼迫自己日日精进,终究是件痛苦的事,而不像跨过一个门槛后就豁然轻松无虑。

  转过身一头扎进自己的理想中挥汗如雨的终究是少数,卯足劲儿跨过一个门槛逍遥自在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

  当然,还有两全其美的选择。既做好体制之内的事情,又做好自己的事。

  李敖的儿子李戡是这样做的。所以十几岁考上北大后,又回马一枪对养育自己的母校大批特批。

  只是茫茫百年,李敖有几?李敖之子又有几?

  我们不能说哪种选择更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正确的选择,只是不同的选择造就不同的人生,待我们垂垂老矣之时,但求蓦然回首间无愧我心。

【来稿】要求原创,文体不限,非首发亦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