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海战之68:寻根探源
这节跟海战没关系,只说说小岛跟航母USS Enterprise(CV-6).
前面聊了南洋诸岛的来历,又聊了瓜岛的来历,那么这新喀里多尼亚的的来历也应该说说,因为二战南太平洋战区总部就设在这小岛的南部港口努美阿。
一查之下,才知道为什么英国人发现的岛,却取了个“新喀里多尼亚”这很不英国的名字。
华族文明主要源自安阳的殷墟,相应,面积差不多的欧洲,其文明主要源自古希腊;北欧另有原生的文字、神话,相应地,四川也有原生的三星堆,只不过失传了。
东亚经历了从商到周到秦秉承天旨一统六国,同样,公元前建立的古罗马帝国也一统地中海沿岸。但是,罗马人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将罪恶的黑手伸向欧洲西部的小岛,征服了“英国猴子”,这是公元前50年左右的事。
想了想,网上不少人称他们“英国猴子”其实不是没道理的,当时的英国尚处文明世界的边缘,而北上广深早已高楼林立是国际化的大都市了,哈哈哈哈。
说正事的话,是希腊人管那地方叫“不列颠”,一个P开头的希腊词。古罗马跟古希腊有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他们的拉丁语把P开头那个词改成了B,成了Britannia,音译过来就是“不列颠尼亚”
“尼亚”就是这样来的。
就像杭州、株洲、扬州一样,很自然地,古罗马人给不列颠岛北部起的名字也带了个“尼亚”,就是“喀里多尼亚”:Caledonia。不列颠岛的北部,就是现在的苏格兰。
古罗马帝国虽然没有征服苏格兰,但“喀里多尼亚”这名字流传下来了。不过,Caledonia这词现在已经不常用,都是叫“苏格兰”。基本上,只在舞文弄墨掉书袋的时候才用Caledonia,就像管邵阳不叫邵阳叫宝庆,管南昌不叫南昌叫豫章,嗯,如果加上“故郡”二字,那就是比较成功地削尖脑袋钻进了文化人的队伍。
说的就是老牛俺,呵呵
古罗马用的是拉丁语,英语虽然借鉴拉丁语极多,但那大都是英语本身空白或抽象类的东西比如“心理”这种PSY开头的词等等,具体的专有名词尤其是自身的专有名词(话说现在苏格兰还属于联合王国吧?)并不多。
“喀里多尼亚”源自拉丁语,所以显得奇怪。
题外话就是柬埔寨N多地名都有个不发音的P或者PH开头,比如金边就不是K/J/G甚至也不是N,而是PHN。猜测也许是来源于法语而法语又是借了拉丁语的,有了解的朋友还望指点一哈。
十六世纪地理大发现是西班牙葡萄牙的巅峰之作,但基本限于北半球,南半球尤其是南太平洋部分大多没涉及。直到1770年,英国人库克才在第一次太平洋远征时发现了南太平洋的澳洲,并且画出了新西兰的海岸线(新西兰是此前一百多年荷兰人发现的)。
当然了,如果要抬杠的话,当地土著才是真正的“发现”者。但当时他们尚处于石器时代的食人族阶段,没有文字,在岛上定居不过是本能的迁徙或者偶然的漂流行为导致而已,没有认识到自己与世界的相对关系。本质上来说,这样的行为跟动物的迁徙并没有区别,虽然这话比较难听哈。
题外话就是库克并不是“偶然”地发现了澳洲,他是带着任务去的。早在5世纪,罗马学者马克罗比乌斯(Macrobius)就在地图上画出了这块大陆,其根据么,似是而非:北半球有那么一块大陆,那么南半球就应该有相应的一块,这样才能平衡。
所以,没有澳洲的话地球会不会真的失衡?回归线会到南北纬47度?
1774年9月4日,库克第二次远征太平洋时发现了澳洲东部的一小岛。发现新岛屿当然就得起名字,英国人没什么想象力,就按老规矩在老地名上加个“新”,比如新泽西、新约克、新几内亚等等。库克看着那海岸跟苏格兰的挺像,于是免不了俗套但又想掉书袋所以给这小岛起名叫“新喀里多尼亚”。
后话就是库克死于第三次太平洋远征,1779年,在夏威夷。
1788年,第一个法国人拉彼鲁兹(comte de Lapérouse)到了新喀里多尼亚,但留下记录之后不久就失踪了。嗯,当时的欧洲国家在一些已知岛屿上建有站,给船只日常补给之外也传递书信,类似一个邮政系统吧,所以拉彼鲁兹虽然失踪,但信是回了法国。
题外话就是拉彼鲁兹失踪后一年,1789年,英舰HMS Bounty发生哗变,1791年英舰HMS Pandora受命将太平洋“梳”一遍,要将哗变头目逮住。结果是在大溪地逮到好几个,但头目没逮到,他跟几个大溪地MM生了好几个小孩,现在南太平洋Pitcairn跟Norfolk岛上的几千人几乎全是这头目的后代。
几十年来,关于这场哗变拍了五部电影。
看WIKI真的蛮好玩的,呵呵。
后来各方考证认为,这HMS Pandora跟当时遇险失踪的拉彼鲁兹船员失之交臂。
废话太多,说正题。
虽然英法都一度这小岛,但跟当初殖民越南的取舍类似,大概是因为技术原因两国都没有大规模的殖民。之后数十年中,极少外人到访此岛,这状况保持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同年。
这时候,工业革命使得科技飞速发展,需求增加而远航成本下降,自然地,海运业发展的结果就是外界跟这岛接触更多。即便没资源,至少有淡水之类的可以补给。
也很自然地,欧洲人在这干起了类似于贩卖黑奴的勾当:坑蒙拐骗抢,将当地人运到其他地方比如斐济的种植场去干农活。
1853年,拿破仑三世正式将这岛收为殖民地。对法国而言,这千远万远的小岛还有另一个用途:流放地。其实这也不奇怪,就连美国那地方最初也是英国的流放地之一,只不过后来独立了,英国不得已才另选澳洲做流放地。
至于为什么不是英国收了这岛?俺猜测的话,相比大清的发达程度、市场规模跟地理位置,这岛只能算是根骨头吧。
然后就到了1940年6月。法国投降之后,岛上的议会投票决定支持戴高乐,而南部的努美阿是天然深水港,于是这里就成了盟军的据点,南太平洋战区的总部。
后话就是战后的1953年,法国政府承认这岛上居民的法国公民权。但毕竟那里原本不是法国的地方,所以不时也会闹独立,80年代是最乱的时期。1998年,双方协议定下20年过度期,然后公投。
2018年,公投如期举行,结果是不独立,吃法国大户。这海南岛一半大小的岛屿上有人口近30万,人均GDP将近4万。靠着大树乘凉是不错的,有肉吃就好,至少比食人族时期强了好多倍吧。
然后就是CV-6的名字问题。
Enterprise当然有“企业”的意思,但牛津的第一解释是“极为复杂或需要胆量的任务”或简称“重任”,同时也有进取心跟努力以争取成功的意思。算下来,其实三点基本是一致的:办企业需要胆量跟努力。
但中文就完全两回事了,“企业”不过是跟“厂矿”“学校”“事业单位”一样没感情的一个名词
而已。所以当初看到称“企业号”的时候,还觉得有点怪:老外是不是太爱做生意以至于企业都办到航母上了?
看看第一艘Enterprise,就知道她的中文名究竟应该是什么。
1775年4月19日,美国独立战争打响第一枪。5月11日,大陆军收缴英国军官的一艘8门火炮的舰艇,取名自由号(USS Liberty)。取这名字,当然就是因为独立战争的目标为自由。
一周之后的5月18日,大陆军开着自由号去到英国人的船厂附近,然后划着小船进去偷了一艘22门火炮、排水量70吨的军舰出来,然后给这军舰取名Enterprise。
正值独立战争伊始,再对比自由号的名字,这个“Enterprise”里蕴含的一定是 “奋斗以达成独立这一艰巨任务”。 这个,没有任何疑义。
也不知道是哪一头最先把USS Enterprise翻成“企业号”的,但就这么一直用下来了,不叫“企业”还有点不习惯。有点像“凯旋”,说成“凯旋归来”似乎更习惯了。
但错的就是错的,非要把那一身长毛两只犄角咩咩叫的东西叫做“马”,不对。所以,以后这USS Enterprise(CV-6)再出来的话,俺会叫她“奋进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