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 2024-08-04 03:57:19 《道德经》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上一章讲,有道圣王致虚极守静笃,归根复命,倚着造化之门观万物生生不息,守常不妄,故能使万化定安,天下太平。本章接着上一章,把百姓从万物中独立出来,进一步具体的阐述,有道圣王应该如何效法天道,顺应自然的去对待天下百姓。太上,下知有之;对这句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比较凌乱,穿凿附会的解读也尤其的多。多数人把“下知有之”,理解为百姓知道圣王的存在。这和后面几句,语境上就割裂了。因为这样解不通,就只好穿凿为“不知有之”,进而解读为圣王太英明的话,百姓甚至都感觉不到他的存在。这么一穿凿,语感语境上,通顺了很多,但这样做不尊重原文。诸多版本,均不支持“不知有之”一说。实际上,老子的本意,就是“下知有之”。解读这句的关键,在下字上。后世很多解不通下知有之这句,多是把下理解为百姓了。这样的理解,不仅割裂了本章句与句之间的上下文关系,也割裂了本章与前后章节之间的大的整体语境之间的关系。道德经的章与章之间,句与句之间,都是紧密关联互相印证的。不能单就一词一句孤立的来解读。再回想一下上一章,上一章讲的是一个站在太空看地球的得道圣王的形象。有道之人,俯瞰万物,得道圣王,俯瞰天下,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下知有之,就是站在天空看地球,往下看天下,俯瞰苍生,吾观其并作之意。最好的统治,不就是以道莅天下吗,只需要静静的看着百姓安居乐业生生不息就行了。太上,最高的统治之道。其次,亲之誉之。和以道治天下相比,差一等的就是以人伦礼仪来统治百姓。以让百姓之间相互友善,来维持社会秩序。此为化性起伪,这是儒家的那一套思想。其次,畏之。化性起伪,自然而然的,就会出现化伪起诈。儒家的初衷是好的,只要人人都充满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但是伪巧一出,欺诈贿盗也会跟着冒了出来。当社会礼仪不能在保证社会秩序的时候,那么为了约束一些智巧伪诈之人就必须得有刑法,让失范的行为得到惩治,从而用强力平复社会秩序。这就是后来的法家思想。其次,侮之。四维不张,国将灭亡。一个社会,从淳朴的道家构型,到了需要用礼仪规范来维持的儒家构型,再到靠暴力机器来维系的法家构型。这是一次次再往下坡路走。如果连暴力机器也无法维持社会秩序的时候怎么办呢。道德经给出了预言:那就是唾弃侮辱自己的百姓臣民。这是失范社会构型的一种,乱世。在乱世里,君王与百姓,互相诟骂攻讦,君王骂百姓是暴民,是匪徒,百姓骂君王是昏君暴君是独夫民贼,甚至用各种鬼神巫毒邪术互相诅咒。历史事实证明,社会混乱到这一步,基本上,就离亡政亡国差不远了。在老子的时代,儒法尚未兴盛。不过老子,已经目光如炬的,预言到了后世的这一切。这就是得道之人,打开站在太空看地球视角,不仅可以俯瞰万物,还能俯瞰万世。所谓的洞察力,不外乎此。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后世注解,通常把此句解读成,如果诚信不足,那就会有人不诚信。这样解,彻底的从整体语境中突兀了出来。前面还谈着人类千年发展方略呢,下一句马上开始聊起来了小区门口摊子上的煎饼果子。道德经中,多次用到信字。信字,在全书中,很少指诚信之意。信,说文注,诚也。诚,说文注,信也。两个字,循环互解了。信,从人从言,会意字。诚,从言从成,也是会意字。人在说话,强调的是人言。言出而成,强调的是言出后的后果。本句中的信,结合本章,和全书的语境来理解,是指人为的言辞之意。静静的看着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生生不息,多好啊。干嘛还要说一些画蛇添足的认为的伪巧之辞呢。人为,伪。人言,信。人为怎么来的呢,首先,就要有人言,也就是信。本句中的信,应做此解。天地万物,天下百姓,他们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是靠人怎么说而推动和运转的。真正推动并运转他们的,是一言不发的天道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故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有大德亦不言。以道治天下,天下自化,又何须多言呢。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自然,自己本来的样子。不是指自然界。道,创造万物。万物诞生,万物发展变幻,天地宇宙,都成其所成。天地万物知道是道创造的它们吗,它们不知道,它们只认为:我不知道什么是道,我只是表现出了我自己的样子啊。太阳照耀着草木,草木生长,参差各态,美不胜收。草木们并不知道是太阳把它们变成这样的,草木们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样子去生生不息罢了。太阳啊,我们也不了解太阳是什么。天下太平,百姓安乐,生生不息,无有终时。一派幸福祥和的社会景象。百姓们说:我们只是按照自己本来的样子在生活啊。你幸福吗,幸福啊。你快乐吗,快乐啊。你为什么这么幸福又快乐呢。我也不知道啊,天生的吧。 赞 (0) 相关推荐 宋龙渊注《道德经讲义》——知有章 第十七 抄录因缘 <重刊龙渊子注道德经讲义缘起> 自汉迄今.注道德经者.代不乏人.要以清初龙渊子宋常星真人所注为最精核.龙渊子清初太史.历官国史馆总裁.都察院御史.致仕还乡.潜心研究.注道德经讲义 ... 《道德经》古版整理,第十七章太上功成,百姓自然 郭店楚简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犹乎其贵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 河上公本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 道德经原成 道经十七章 贵言自然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猷呵,其贵言也.成事述功,而百姓曰 ... 道德经讲义-第十七章 我自然-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十七章 我自然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犹兮句言优游感孚,慎重其诰言. ... 道德经章成·道经十七章·贵言自然篇 道经十七章·贵言自然篇 一. 王弼本: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河上本: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犹兮其贵言功成 ... 慢读|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 <道德经> 第十七章 -1-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quo ... 《道德经》第十七章:我即自然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 我自然". [译文] 有道的君王, 人民不知道他的存 ... 道德经译成·道经十七章·贵言自然篇 道经十七章·贵言自然篇 凡事做的好的, 是民众仅知有此事而已. 其次,是民众参与并赞誉此事. 其次,是民众参与并厌恶此事. 其次,是民众参与并侮辱此事. 表现出来的是不完整的, 就不要表现出来. 做事 ... 《道德经》新解:第十七章大道自然 江山志,以成败论英雄,所谓胜王败寇:天下志,以善恶做评判,自古邪不压正:仙佛志,以自然为法则,贵在道法自然.夺江山,可为王,难长久:得天下(人心),可成圣,名长存:修仙佛,归自然,可令天.故,用武者必 ...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解析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解析 第十七章:慷慨别亲友 意气聚平壤 |每周五更新/廉克飞(撰文)| 成欢驿战争之后,清政府迫于国际国内的舆论,于8月1日对日宣战,日本政府也于同日宣战,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聂士成和叶志超分别于八月二十八和二十一日撤退到平壤了. 在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