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的重点在于让其回归育人本位

祝芷卉

教育改革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尝试让美育深入基础教育。此举引发了公众对课程评价方式是否公平的质疑。美是发现和共情的艺术,是人对事物的主观价值评价,与个体的生活经历及当下心理不无关系。

当前,学生审美从众和缺乏鉴赏能力问题普遍存在,照片过度美颜,写意表达追求晦涩化或者网感低智化,攀比名牌,容貌焦虑……由此观之,现阶段的美育重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不是技能培训。

将美育纳入培育目标,重在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感受、表达并创造美的能力。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世间固然也有许多不研究美学而批评文艺的人们,但他们好像水手说天文、看护妇说医药,全凭粗疏的经验,没有严密的有系统的学理做根据,我并不敢忽视粗疏的经验,但是我敢说它并不够用,而且有时还会误事。”

学生还处于模仿式学习阶段,难免会出现审美盲目性问题。此时,审美方法论的传授显得尤为重要——不是垄断审美直接告知,不是全凭经验封闭输出,而是“授人以渔”。这也决定了美育的重点:艺术熏陶——介绍美术、文学、音乐等艺术门类,提升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想象力;审美教育——注重学生的客观再现和主观表现能力,以再现为基础,附以想象表达美,提高观察力和共情力。

蔡元培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提到:“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可见,美育初阶育观感,高阶育处世,艺术欣赏与人格培养密不可分。在掌握基本审美方法的基础上,耳熟目染,心领神会,更容易共情、移情,学生也会更为包容、坚定。也就是说,美育要提升学生的涵养,教会学生与美共处。

美育回归,重在通过艺术熏陶、审美教育、处事涵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其入世发现和处世共情的能力。圆满是美,缺憾亦是美,现阶段,美育的重点在于让其回归,而不是评价与考核。

(作者祝芷卉,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蒲公英评论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