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云南之佛都三塔
原创摄影文字by: 蘇蘇
崇圣寺,所崇之 “圣” 为观音菩萨,大理地区对观音崇拜,极为盛行。崇圣寺建筑群座落在离大理古城约一公里处,东对洱海,西靠苍山,一块儿上佳风水宝地。
继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较南诏更为普遍发展,有 “佛国” “妙香国" 之称。崇圣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在1056年,缅甸国王曾两次来崇圣寺迎请佛牙,九世大理皇帝段思廉在寺中以玉佛相赠。元武宗时曾 “降圣旨” 封释觉性为住持僧,免征粮税。元代更为恩厚,拨付钱款加以维修,使得 “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埒"。在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五月六日,大理发生强烈地震,崇圣寺遭受严重破坏,只有三塔犹存。
先后进行了多次补建维修,直到2004年,大理文化局斥资1.82亿元人民币,重建了崇圣寺。重建工程以保护三塔为核心, 整个仿古建筑群占地600亩,建筑面积20080平方米,于2005年4月22日,崇圣寺重建工程全部竣工。
崇圣寺拥有五大闻名于世的镇寺之宝: 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
南诏建极大钟铸于公元871年,南诏建极十二年,故名南诏建极大钟,此钟为崇圣寺镇寺之宝中的一件,十分珍贵。徐霞客游历到过此地,并在他的《滇游日记》里写道:“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
图片展示的是照原件模式复制的,可惜的是原件已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6年---1872年)的战乱。
崇圣寺的雨铜观音像,是崇圣寺又一镇寺之宝。铸成于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99年),即南诏最后一个王舜化贞时期。观音佛为 “立像,铜铸而成,高三丈。” 可惜毁于文革期间。
这尊精心复制的佛像,为鎏金铜像,观音头著宝冠,细腰跣足,左臂下垂,手执甘露瓶,右臂上举,指呈兰花状,长裙及地,动感飘逸,做工精湛。
重铸的雨铜观音根据清末遗存照片精心复制,重11吨。佛像面貌为慈祥、善良的女性脸容,结实挺拔的男性身材。是南诏中、晚期大理地区,男性观音向女性观音过渡时期的造像。
大理国皇帝逊位为僧,在此寺出家,共有九位。其中就有我们 "熟知" 的两位,第一位是大理第十五世国王段正淳,即金庸《天龙八部》中段誉之父。第二位便是大理第十六世国王段正严,即金庸《天龙八部》中段誉。
为何如此之多的大理国王在此出家为僧,分析个中原由,认为这几种说法有些道理。南诏大理国的国策是政教合一统治,所以崇圣寺的地位也是至高无上的,国王退位为僧但地位不减,只是交出了权力; 二是因为在争权中失败,被废为僧; 三是政权不稳,被迫无奈而下台; 四为惯例所致,新国王即位后,原国王退位让贤,出家为僧,也可以安定百姓向佛之心。
无论怎样,崇圣寺先后拥有九位国王为寺中僧人,这也是独一无二,世上绝无仅有的奇遇了。
在南诏、大理古国时期,统治者都虔诚向佛,故而百姓们也都崇尚吃斋念佛。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时期,随后大小寺院又在大理国时期有所兴建扩建,可见佛教对大理的影响巨大。
从当时南诏、大理古国时期政权的版图来看,南亚、东南亚一些诸国都属南诏、大理古国统治。因此,佛教信仰也传播至南亚东南亚诸国。即使在今天,仍有许多南亚、东南亚方丈信徒前来崇圣寺三塔习经拜佛。
气派的大雄宝殿,祥云缭绕,宝相威严。
崇圣寺的大雄宝殿,是仿照北京故宫太和殿的模式修建的。清代重檐,三层台基,殿面阔51.7米,高26米。大雄宝殿的内墙四壁上,装有巨型佛龛,内有《张胜温画卷》的木雕长卷。有十八辐 “佛本身故事” 图案的木雕,将如来佛祖从诞生、出家、成佛、创立佛教、广传弟子、普及佛教、敬为佛祖、圆寂的八个阶段,雕刻成十八辐精湛入微的木画,分别镶嵌在大雄宝殿的格子门上。
大雄宝殿,是崇圣寺等级最高的殿堂,处于寺院的最中心位置。
以福建的细白麻石、莆田青草石和汉白玉大理石为主要材料,雕刻了众多石雕艺术作品。图片展示的山门龙池,就是以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对 “天龙寺” 的描写为蓝本雕刻完成。
在原址挖出的一块高5米、宽4.5米的大青石,以其自然形状为基础,雕刻成一个高4.5米、宽4.2米的巨型龙头。龙头下有一7米宽、半径为3.7米、深0.6米的圆形水池,九龙围了一圈。源自九龙浴太子传说题材,将九龙和太子以石雕形式,雕刻成一组景观,同时采用高科技控制喷泉节奏,体现浴佛的真实效果。遗憾的是,参观时,喷泉处于关闭状态,没有欣赏到九龙浴太子的场景。
仿实物建造的金刚杵,俗名降魔杵,原系印度的一种兵器,后来成为密宗的—种法器,常为金刚力士护法所持。
崇圣三塔出土文物金刚杵,均为阿吒力僧诵经时手持法物。崇圣寺藏五件金刚杵,其中最大的1件,高6米,直径1米。
整座寺庙的建筑主体均以钢混结构为主,殿堂的斗拱门窗以及细部装饰,用的是上好的红椿木精雕细刻而成。
表面彩绘处理分级处理,寺内中轴线建筑,采用最高规格的金龙金凤荷喜彩; 两次轴线建筑,采用庄重典雅的玄紫彩 ; 而廊阁内院,则采用活泼诙谐的苏式彩。
整座寺庙建筑群,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富丽堂皇,流光溢彩,不愧中华佛都之称号。
崇圣寺在地震火灾中尽数被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
大理三塔,与河北的赵州桥、西安的大雁塔同级驰名,均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顶级珍品,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列。
千寻塔可谓是建筑奇迹,宝塔座落在洱海冲积平原上,地基未见桩孔,塔身自重8000余吨,千余年经多次强震,仍巍然屹立,基础的处理是非常科学成功的,体现了中华古代建筑艺术精华。
三塔之中的主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一座方形密檐式的16层大砖塔,建于1000多年前的南诏古国年间(公元824—859年)。远眺塔身秀丽巍峨,近观塔身工艺精湛。
而后,于五代十国时期,即当时的大理国开朝之后,兴建了南、北小塔,二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层建筑。
主塔千寻塔与南北两个小塔的距离都是70米,呈三足鼎立。千寻塔现存高度是69.13米,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与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同属唐代的典型建筑。其造型也与西安小雁塔相似,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
千寻塔离崇圣寺前约300米,轮廓端庄素雅,与崇圣寺交相辉映,圣光明月。
三塔建筑虽各具风格,但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其气势雄伟,其姿态秀丽,不仅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而且还把秀美迷人的苍洱风光点缀得更加壮丽,魅力四射。
《古柏华泽》
崇圣寺的千年古柏,
亲见亲历时代变迁。
集天地之精罡灵气,
聚地杰之大泽华蕴。
树干沟壑华盖如伞,
耸直挺拔穿云插天。
眺瞰洱海背靠苍山,
祥柏独芳辉映塔殿。
山泉清澈,透明见底,天上的云朵都想用泉水洗把脸。
寺外田园垄连垄,
微风抚过卷千层。
深秋时节丰收季,
农家挥镰向金黄。
崇圣寺三塔给人带来的感受是超级震撼,寺庙的规模宏伟,建筑造型瑰丽,木雕石刻细腻,佛学格局讲究,在中国乃至亚洲,都是首屈一指的。
特别是修建千寻塔,中华艺人在建筑力学方面的运用,令人叹为观止。千余年前,中华建筑艺人的造诣成就如此精湛,心里涌上一股自豪感,为中华民族的优秀自豪,为中华文化的精深自豪。
作者简介: 作者蘇蘇(微名/笔名)为高级资深商务管理人士,出访世界各地,足迹遍布五洲六十国度有余。退休后重拾笔耕摄影爱好,将各地见闻经历以图片游记散文诗歌形式呈现,与读者分享各地见闻与精彩故事。作品图文均为原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