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茶之二三事
中国人爱茶,虽不能说出啥门道,但大体都是讲究。在农村,家家户户都备有茶,不管优劣反正都有,逢人来访都要奉上一杯茶。茶成了中国人生活的一份子,在古代尤甚。古人成亲之后新婚第二天,媳妇是要给婆婆敬茶。想必女子闺阁之间,必要学习茶艺。待人接物,如果没有好的建议,茶绝对是上等佳品。对于好茶之人,内心自喜;对于粗汉,喝茶虽如牛饮水,但也可以称得上是附庸风雅的居家必备。古诗有云:“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看来,不管古人今人,不管雅人俗人,茶可谓贯穿了我们一生的生活。品茶如品人生,有先苦后甜之说,所以中国人爱茶。俗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古代骚人呢,毕竟他们以前的生活,都喜结交文人雅客,茶又胜在雅致,岂有不爱之理。
我与茶的故事
茶的制造工艺流程很繁琐,从采摘到炮制很是费事费力,所以得一雅字绝不虚名。若要细细说茶,可去看陆羽茶圣的《茶经》。我虽没有细致了解,但对其中描写的一段印象颇深。那一段就是所谓的煮茶用水的讲究,书中写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后面还附写了详细说明。当时读到此段,只觉古人特厉害,泡茶太讲究了,茶事是一细致活,对茶实在要求高,所以特别神往,当时特想去学一学茶道,来提升自己的气质。无奈,最终这一愿望随着时间的流逝压箱底了,成了心中的白月光,高高挂起了。
后来上大学时,也有一段关于茶的往事。那时我们有一门课是设计课,设计课老师要我们去选一包装设计,去讲讲它的包装优势,每人限时十分钟。无奈,我这人喜欢古风,大学室友一致认为我不该去学工科,而应该去学中文。所以我不负众望地选了茶包装,因为我每次逛商场的时候,觉得最欣赏最喜欢的就是茶的包装了,古色古香甚合我意。于是我就在设计讲解课上夸夸其谈地讲了我的见解,后来我室友跟我说,“你太幸运了,其他同学讲解还没到十分钟就被老师掐断了,唯独你一人讲了十五分钟,老师没有打断你。”想必老师,不忍心打断我吧。
诗中茶二三事
对于茶的痴恋幻想其实很多,无奈能力有限,并没有多大建树,只是喜欢罢了,谈不上深交,着实无奈。但提到茶、雅,又不得不提起我们的诗词。毕竟这一场古人今人雅俗共赏的事,绝对离不开中国文人墨客的“推波助澜”。中国人对于诗词的知晓度,绝对是个中佼佼者。不要说接受过现代教育熏陶的青年知识分子,对于农村的老年人也是知晓一二的。我敢打赌如果你去农村乡下问一个老年人知不知道秦始皇、唐太宗李世民、曹操等等这类历史名人,恐怕十之八九不知道。但如果你去要他们接一句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们十之八九不会让你失望。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席的就是“诗词文化”,而这些文人墨客相对的又是茶事的爱好者,所以茶绝对是他们笔下的常事。
1、追本溯源——诗中茶源头
《诗经》中曾多次出现茶,《诗经》开启了中国诗歌先河,可见茶从我们老祖宗开始就是一件常事了。《邶风·谷风》中有云:“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诗经中的围风、郑风、豳风、大雅,都有提到茶。风是《诗经》最杰出最有价值的诗歌,是当地的民歌,想必当时人的生活也是与茶息息相关。所以我想这诗中茶源非《诗经》莫属。
2、刨根问底——茶中回环诗
回环诗又作回文诗,耐人寻味,这些诗作,不管是顺着读还是倒着读,都是别有一番风味,切忌不懂装懂额。
第一句:“可以清心也”;(有多种读法,可以试试,类似的还有“不可一日无此君”)
第二句:唐代薛涛《冬》
“天冻云寒朝闭户,雪飞风冷夜关城。鲜红炭火围炉暖,浅碧茶瓯煮茗清。”
(可以倒过来读,类似的还有“茶品可清心,趣言能适意”、“人品即茶品”)
第三句:北宋苏东坡《记梦二首》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唾碧衫。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3、返璞归真——寄与爱茶人
白乐天有诗《山泉煎茶有怀》:“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纳兰性德有词《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叶落归根
中国常常有句古话叫做“叶落归根”,我想茶是其中的特例,它最终的归宿是奉献之后成了残渣,最终回归大地,它这一生漂泊客居他乡,最终尘归泥土,与人的一生殊途同归。小时候,也曾摘过茶,回来时候就需要自己揉搓,制作极其简单,但过年时候妈妈拿出来泡茶,都会说一句,我家小女儿自己摘的,内心感觉很是开心。后来呀,在外漂泊,兜兜转转,最终又即将回归家乡,这是不是又是另一种叶落归根。原来我的人生也如茶,起初的时候,以为自己是西湖龙井,总想远渡他乡,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后来啊,才知道自己就是儿时山头的“野山茶”,最终还是需要家乡的呵护,才能平度一生。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