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里感受田园生活——北京新“村”

在淮安,叫新村的小区大多年头比较久

北京新村是其中之一

它是唯一一个贯通东西的开放式小区

30多年间

不知盛放了多少人的生活

承载了多少人的记忆……

——走马淮安,寻找老街老巷

北京新村因北京路而得名,跟偌大体量的小区相比,门口“北京新村”四个字陈旧剥落,很不显眼。

东西两个出入口门,都没有任何阻隔,车辆和人进出自由。

(东门)

(西门)

小区的生活从入口道路两旁的水果摊开始。

各种营生散布在新村的各个角落。

一个小区,就是一个小集镇,一个小世界。

一对老夫妻,不知道做了多少年的韭菜大盒儿(读作:her,儿化)。

他们动作娴熟,配合默契。老头子揉面擀面,老奶奶包好馅用碗在韭菜盒的边上旋转一下,韭菜盒子的边角就圆润了。平底锅翻转着韭菜盒子,也翻转着老两口的日子。渐渐地,熟悉的香味唤醒所有关于韭菜盒子的记忆。

这家店里聚集着一群编织女,她们快乐地飞针走线,聊着家长里短的闲事。

大概是从没有这样被镜头注视过,她们有点腼腆了,却又带着笑友好的大声问“这是在干嘛”,同时开始注意起自己坐得是否端正,有人理了理鬓角挂落的头发。

吃,永远是寻常日子里最大的一件事。

小区里饭店随处可见,“陶大厨”格外显眼。第一次去的时候正值饭点,屋子里座无虚席。

满墙的江南小镇墙绘出自老板之手,食客笑着说,老板陶大厨是个画家。陶大厨顿时红了脸,连说哪敢称画家,乱涂而已。我不懂画,只觉得在这样的店里吃饭,有种舒适感。俗常的店名,又有着做好菜肴的诚意。

前些日子,我们介绍了这家小店——菩提树咖啡馆,很多人留言说起与它的情缘。在老旧的居民区,它不事张扬地静默着,以至于即使去过的人,也往往错过。

(详见:穿街过巷,在北京新村的这家店享受一段柔软的时光)

北京新村刚建成时,淮安城区的楼房并不很多,小区的绿化和配套彰显出它当时高端的地位。活动广场,在靠近北京路的西区,正中间水泥砌成的滑滑梯,不知道被多少个小屁股磨得锃亮,闪烁着快乐的光芒。

那一群快乐的孩子中,有你吗?

同样是水泥砌成的乒乓球台,看样子还在发挥着它们的作用。

北京新村的水泥台高手,你们还好吗?

(图片来自网络)

停车难是很多老旧小区共同的难题。如今,北京新村很多绿地都成了停车场,到处可见扎在树丛里的机动车。高大的雪松下,倒也没有发现拥堵现象。

经常有人问:北京新村什么时候拆?

一年又一年的棚户区改造名单中,总是不见“北京新村”。

靠人不如靠自己。小区里的人竭尽所能美化改善自己的环境。

各种改造也是随处可见。同行的人笑言:北京新村就是“违建大观园”。

这就是北京新村,邻里间多年相处形成的包容忍让,让老百姓的日子更接地气,也使得这北京新村更具人情味。

北京新村的节奏,应和着整个城市的节奏,又游离于快速发展的城市节奏之外。

看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叫北京新村

——治安基本靠狗

——通讯基本靠吼

——吃菜基本靠种

——有事没事聚到一起聊聊天、发发呆

对每一个进村的陌生人都热情友善

这家有7口人,老两口、小两口加3个孙女。老两口正在忙午饭,热情邀请我进院子参观。

门口有精心侍弄的菜园,院子里有很多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

不期然遇到这样的庭院,这是怎样雅致人家?探头看去,院子里大爷正忙着翻土,四小块地种的多数是花。大婶说,他们喜欢花,种的花死了,就在地里插些假花,这样每天起来看到鲜亮的颜色就会很开心。

闲聊中得知,他们来自东北,随父母来到淮安,在北京新村居住了18年,如今儿孙满堂。到了古稀之年,乡音仍在,根却深深扎在了淮安。

忍不住要给他们拍合影,大婶羞涩地连说自己的牙不好看,却下意识地扯扯袖子,拉拉衣角,理理头发,大声呼来自己听力不好的老伴,就这样带着幸福满足的微笑,定格在镜头里。

雪松,淮安市树,是北京新村里最多的树,主干道和主要路径的两侧都以雪松为主,新村一年一年的陈旧下来,它们一年一年的茁壮起来,枝繁叶茂,四季常青。

到处可见的紫叶李准时在每年的三月,以一树的白唤醒整个新村的春。而各种植物也在这老旧的小区,一年一年焕发生机。

城市早就不是30年前北京新村簇新时的城市

北京新村也不再是30年前令人羡慕的居住天堂

北京新村浓浓的人间烟火飘在城市上空的时候

北京新村人的日子踏踏实实地扎在城市行进的脚步中

北京新村,她是这样的

文、图:高彩暇

编辑:刘海宁

你也许感兴趣的

穿街过巷,在北京新村的这家店享受一段柔软的时光

【走马淮安】在淮安最后一片老街区,感受岁月的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