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的魅力【14】——痴迷书画的宋徽宗-赵佶 书画合集大赏(一) -《瑞鹤图》
人物介绍
赵佶学习前人技法创造出了“瘦金体”,字体劲挺利落、秀劲纤细,笔势犀利,清逸爽朗,别具一格。
宋徽宗 赵佶
宋代是中国花鸟画发展的辉煌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的工笔花鸟画在某些方面已经发展成熟,这与宋徽宗赵佶是分不开的。宋徽宗在位期间,画院得以不断完善,并且赵佶将自身对于艺术的理解运用到画院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画院绘画风格。赵佶还设立画学,将画学作为当时科举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科目。画学的设立,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画家,并且促进了宋代绘画的发展。
一、瑞鹤图
宋代绘画在前代基础之上更加成熟。皇家设置画院, 绘画艺术发达, 在宋徽宗时代更是达到鼎盛, 赵佶作为皇帝不但自己痴迷于书画艺术而且引领宋代绘画艺术走向高峰,《瑞鹤图》就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关于政和二年 (1112年) 祥云瑞映端门并有群鹤飞鸣, 这件事情应当是可以采信的, 因为徽宗亲笔以瘦金书所记的非常详实, 并且强调了京都的百姓都看到了这一奇景。
赵佶作为一个笃信道教的皇帝, 他对道教的崇信在宋代历史上达到极点, 并自称“教主道君皇帝”, 他相信一些瑞象是天下太平的预示。加之当时北宋后期, 国家开始纷乱, 天灾人祸接踵而至, 宋徽宗迫切的希望改变这一现状, 出现祥云瑞映群鹤飞鸣这样的吉兆, 可以预示其所统治的太平繁盛, 尤为其所喜。
这件《瑞鹤图》就是赵佶绘画在艺术独具一格的代表, 在章法布局上也有所开创。画面以界画的方式将体量比较庞大的殿宇屋顶精准的描绘在画面中间的位置, 其结构精致、结实, 屋脊的线条也工细不苟。这种重复而规整的线条与漫漶变化的祥云形成了巧妙的对比, 使端凝恢弘的建筑与灵动飘渺的云气组合出和谐的画面。
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法刻画出白鹤极富动感的各种姿态, 空中盘旋的众多白鹤与下面的殿顶也在画面中形成了点与面的对比组合, 使白鹤在端凝的殿宇对比之下更显灵动飘逸。画面中天空的颜色格外迷人, 这种美妙的天空颜色不光有画家在绘制时的将颜料与晕染技巧运用的独具匠心, 也加之了千年的历史沧桑, 积淀而成现在这样迷人的颜色。
二、柳鸦芦雁图
《柳鸦芦雁图》是北宋宋徽宗赵佶创作的一幅纸本淡设色中国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此图共分为二段,前段画柳鸦,后段画芦雁。鸦的头顶和腹部施以白粉,鸦身敷浓墨,黝黑如漆。柳树的斑驳老干,富有质感。柳鸦的墨彩很酣,笔势很壮,显示出赵佶用墨的特色。后段四只芦雁在芦草蓼花边栖息,以浅赭设色,增强了秋天萧疏的气氛。
三、桃鸠图
《桃鸠图》页,宋,赵佶,绢本设色,26.1×28.5cm,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桃鸠图》页在宋徽宗的作品中比较特别。桃花与枝叶钩勒精工,栖鸠动态自然而生动,用生漆点睛,卓有神采,整体色彩华丽,洋溢着悠扬的神韵,被誉为折枝花鸟画的典型。
四、文会图
《文会图》这幅画充分表现宋徽宗院画精致明净的风格。宋徽宗与宠臣蔡京也在画上留下题跋,以此作为帝王统治下人才云集的象征图像。环桌而坐的文士,正进行着茶会。
宋徽宗称此图为文会图,但应与唐代以来“十八学士”的主题有关。可能是当时摹写古代画作后,加入北宋元素的“改编“之作。僮仆使用及准备中的茶具,在存世北宋茶器中有相应的例子,画家所绘确有根据。
图中从根部到顶部不断缠绕的两株树木,虽然复杂,但由于含蓄的表现,因此毫无杂乱夸张之感,而像是观察树木真实生长状况后描绘出的细腻作品。徽宗时期画院作品常有种纤尘不染的明净感。《文会图》中即使在各种树木垂下的细小叶片上,也可以发现这种特质。
“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
这是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的一段文字。每每读来,追思仰慕,感慨万千。
五、溪山秋色图
群山叠嶂被压缩、聚集在画面左上角,已经失去原本撼人的气势,画家使用大量水墨淡染来呈现烟雾迷离的山水景色,颇有韵致,亦能增添画面的流动性。浑圆如云状的山石和蟹爪树是李、郭画派的重要特征,画家宋徽宗以简洁、洗炼的用笔来诠释大师的风格,呈现一种接近文人画家的业余性。列植于平坡、沙渚的群树,枝干挺直,画叶用湿笔点染、树干留白,笔墨中带有拙趣,显示这件作品亦受到江南画风的影响。
画中题跋:
雨郭烟村白水还,
迷离红叶间苍山。
恍闻谷口清猿唳,
艮岳秋光想像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