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之美】《百幅京剧人物图》——清代百幅京剧人物脸谱造型与服装,都在这里了

一、京剧的历史溯源

早先有一种说法,就是社会上始终存在着两种文学:一是写的,一是说的。写的文学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诗词歌赋。而说的文学如果写在纸上,就是小说;如果写在舞台上,则为戏剧。

最早出现在舞台上的戏剧应该是昆曲。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早在元朝末期即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地方戏,如徽、汉、梆腔等,统称“乱弹”。

至于北京这个地方,自打辽、金、元、明至清朝,一国都城,天子脚下,万善同归。唯独戏班早期却是皇家及大官宦、王公贵族们自己组织的。皇宫禁御森严,向来不许民间的班子进宫。所谓唱戏,也就是由几个太监充充数,干嚎几声而已。到了清朝,一些达官贵人往往有两个炫耀自己的行为,一是设寺观,二就是建戏班。比如《红楼梦》中贾珍就让贾蔷下姑苏聘请教习、采买女孩、置办乐器行头,筹建了大观园的戏班。

后来到了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是为乾隆帝八十大寿。和知道弘历是位爱找乐子的主儿,便提出“内府的班子不足以娱上意”,建议招各地戏班子,尤其是久享盛名的徽班进京祝寿。徽班是指以安徽,特别是安庆地区艺人为主,兼唱昆曲、二黄以及梆子腔的戏曲班子。于是,在闽浙总督伍拉纳的推荐下,活动于江南一带的“三庆班”等徽班入京,为乾隆帝祝寿。

通过演出,使得起于湖北的二黄转到安徽后成了徽调西皮是一种梆子腔。二黄调又吸取了秦腔的长处,徽调又和湖北的汉调逐步融合,在剧目、音乐、表演、唱腔以及服装方面加以改革,结合了北京的地方语言以及风俗习惯,逐渐形成了新的剧种,这就是京剧

京剧这个称谓首次出现是在光绪二年(1876年)的《申报》上。再早曾被称为皮黄,这是因为其是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的音乐素材,兼唱柳子腔、吹腔等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等。因民国时期北京名为北平,故京剧一度也被称为平剧。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初,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和八路军一二零师组建的演出团体就叫做延安平剧研究院,并由此创作出了新编历史戏剧《逼上梁山》。京剧在台湾又被称为“国剧”,现已被称为中国的国粹

二、《百幅京剧人物图》

《百幅京剧人物图》中绘制的角色形象便是彼时成型的京剧角色,描绘得细致入微,就连服饰上的挂件也勾勒的十分清楚,可以说,这本人物图册,是一部十分详细地早期京剧角色图。

三、高清大图欣赏

【参考文献】
(1)徐定茂.写在徽班进京230周年[J].北京观察,2020(06):76-8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