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同行,女的,考了10年编制,终于在35岁之前考上事业编”

我们把考公务员、考公办中小学教师、考事业单位等通过考试获得体制内工作的行为称为考编。如果能顺利拿下考编,就意味着获得了一份体制内工作。不管是公务员、公办中小学教师,还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是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担负他们的工资和福利。不出意外,可以过上一辈子“小富即安”的生活。
关于考编,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文章,没想到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大家普遍认为,虽然不少人把体制内工作贬得一文不值,但在考编这件事情上,人们却相当热心。
在我写的那篇文章中,有超过一千条评论,其中有一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该评论说道:“我以前有个同行,女的,考了10年编制,孩子都不生,终于在35岁之前考上事业编”。我不禁对这位朋友的前同行肃然起敬,无论她做得对不对,她对梦想的执着和坚持,的确让我有些自惭形秽。
虽然坚持考10年编制的情况很少见,但我们身边有相当多的人,已经花了三四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在考编上。在他们身上,有一种“不考上编制不罢休”的精神。那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如此努力呢?他们对考编如此执着,值得吗?
首先我们来看看人们为何如此热衷考编。
编制,不仅是工作稳定的象征,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它能带来稳定的收入和一定的社会地位。对普通人而言,他们努力学习、考大学,主要就是为了让自己能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而普通人没有资源、没有人脉,他们如果读完大学就创业,在没有掌握绝对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大多会成为创业场上的“炮灰”。此时既稳定又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体制内工作,成为了很多大学毕业生的首选。
再者,近些年就业形势严峻,找份体面的工作不容易;好不容易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还可能随时被辞退。这种状况下,体制内工作的稳定性就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对大学毕业生和其他社会人员的吸引力就会大增。
说到底,人们拼尽全力去考编,一是生活所迫。因为在他们那个就业层级,市场很难提供比体制内更好的工作;二是考编很公平。没有资源和人脉的普通人,只能通过公务员考试、教师招录考试、事业单位招录考试等方式,与其他普通人公平公正地竞争,大家不拼资源、不拼人脉,拼的是学识和工作能力。
也有部分坚持好几年考编的大学毕业生,是被父母逼的。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他们的父母对考编情有独钟。在父母的威逼利诱下,他们不得不“热衷”考编。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人们执着于考编,值不值得。
这是一道成本计算题,花几年,甚至十年的时间准备考编,必定要耗费不少精力。有些考生还连续几年参加各种笔试培训班、面试培训班,所花费用不菲。如果最后因年龄超限,或其他原因无缘体制内工作,自己投入的精力和金钱就全部打了水漂。这样看起来是有点不划算。可是大家在努力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中,怎么可能不耗费精力?考编如此,做其他事情同样如此。
成功是要付出努力的,成功也是有几率的。付出了较多的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成功的几率会大一些,离成功也会更接近些。我们每个人不都是靠着这样的信念在不停地努力吗?
若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编制,就意味着得到了一份几乎不会失业的工作,以及父母的“无比开心、无比安心”,此时所有的努力都值得了。
当然,笔者并不是提倡所有大学毕业生都去考编,进入体制内。事实上,体制内工作不是适合所有人的。受制于各种因素,进入体制内工作的人们,在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觉得自己有实力,如果认为体制内工作“枯燥而清贫”,就不应该去报考公务员、教师或事业单位,社会有更多更大的舞台等待你去施展抱负。
考编也好,不考编也罢,都只是人们的职业选择。人们的职业选择总是变化的,那些通过考编进入体制内的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也可能会辞职换工作。但无论做出什么选择,请在做出选择的那一刻,就投入一百分的力气并长期坚持,这样即便不成功,自己也不会后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