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研究生:我为什么去小学当语文老师?
一个工科硕士生选择去小学教书,并且教语文,的确让很多人不理解。其实我也不清楚是一时冲动还是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只是现在生活得很开心,就够了。终于圆了儿时的梦。
小学语文有拼音、生字,直到后来的短句、文章片段,语文老师经常找一个“成绩好、语言功底强”的学生来“领读”,其他同学跟着“领读”齐读。这样做,一来可以了解学生的读音是否准确;二来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平;三来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领读”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掌握好读音、韵律,并拥有较强的语言功底,得到语文老师的认可,才能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现”。为了能得到这个机会,不少同学会提前做“功课”,然后在课堂上举起小手,期待老师喊自己的名字。所以,在学习上,出现了“你争我赶”的局面,学习热情高涨。
自己小时候因为在语言方面比较有天赋,经常受到老师的“关照”。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总共有两个语文老师教过我,上课的时候,经常让我“领读”。每次我都很认真的读,同学们跟着自己读音和节奏齐读,读完之后,老师都会给予表扬。自己心里美滋滋的,回家赶紧把这样的“宠待”告诉父母。经常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赏。
到高年级的时候,我为了能更好的把握文章节律,高低起伏或停顿转折。总是提前预习,甚至会要读的课文反复读很多遍,一边读一边体会。就这样,不仅文章越读越顺,慢慢的自己就喜欢细细地品读一些优秀文章。
因为身在农村,没有很多图书资源。自己问同学借了不少书,读着读着觉得不过瘾,就到处找书看。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就读过一本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棉花种植防灾防害指南》。由于里面有很多字都不认识,只能是一边查字典,一边读。当然,里面的内容大部分都不理解,还有一些晦涩难懂的词句,到现在还不甚明白。
后来,自己试着写点东西,描述一件事,形容一个人;或记下了脑海里千奇百怪的故事。在家人和老师的鼓励下,也参加过作文比赛,并多次获奖。六年级的时候,我已经很坚定的认为自己会成为一个与文为伍、与孩童做伴的“教书人”。
不过,进入中学之后,大声朗读变的困难起来。尤其是进入高中之后,在早读课大声朗读被认为“很吵”,于是学会了默读。语文成绩也一直举步不前,数理化却渐渐占了上风。当时正好有这么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为这种氛围,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理科,而我也随了大流。说实在话,高中三年,朗读劲头越来越弱,人也好像变得懒惰起来。
后来,自己被某“一本”高校录取,在省会城市读书。大学四年,渐渐找回了初心。虽然专业课科目多、内容深,但总是会抽出时间看书、读书。大三的时候参加“普通话测试”,取得了一乙证书。同学们都笑着问“你一个搞IT的,毕业后当‘程序猿’,考普通话干嘛?”。
由于一直专注学业,所以专业课的成绩不错,看周围的同学都在考研,也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考。幸运,考取了研究生。
研一时,报名参加了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考试,笔试高分通过,面试也顺利过关!
研二时,准备读博的开始联系导师,准备就业的开始关心市场动态,而自己却在为“考教师编制”奋战。因为准备充分,不出意外的通过了考试,成为省会某小学一名语文教师。
按理说,工科硕士生应该会找一份与专业相近的工作,如果技术功底比较扎实,拿高薪也属正常。而自己的这个选择,父母、同学、朋友都认为是“亏了”,就是上班的单位领导也说我是“大材小用”。不过“生米煮成熟饭”,父母也就认了。
如今,课堂上,我常捧着书朗读,也会让学生“领读”,全班同学跟着“齐读”。郎朗的读书声总是让其他班同学羡慕。学生们也特别喜欢我的课程。看到学生朗读时的天真和自信,自己感到无比快乐。
其实人生有很多种选择。重要的是选择一个让自己觉得幸福、舒适、愉悦的路!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