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柯38岁成院士,53岁投身政坛成副省长,优秀的让人无法羡慕
我国古代读书的首要目的就是出仕,所谓"学而优则仕",但那是当时环境所导致的,古代我国虽然也有一些研究类机构,但都是国家开办的,想要进入其中,首先要入仕,然后才有可能进入这样的研究机构,同时这类研究机构研究范围也比较狭窄,大多数都是文学和历史研究,不涉及科学方面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古人要进行科学研究,是非常困难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入仕,解决温饱问题,然后利用空闲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古代不少科学成果就是这样研究出来的。
但是现代情况发生了改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学院、以及各个大学都有相关的研究部门,而且国家也大力支持个人研究,学而优则仕已经不适用如今这个时代了,大多数科学家都是专心搞科学研究,而不再进入仕途。但一切都有例外,我国最年轻的院士卢柯就是现代学而优则仕的代表。
卢柯1965年出生,十六岁考上华东工学院,专业是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本来他想要选择的专业是电子工程,这个专业在当时非常火热,但因为这个专业分数太高了,他的成绩不够,就选择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卢柯对材料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克服英语成绩差的困难,考取了中科院金属所,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曾在英国《材料科学杂志》发表相关论文,质疑材料界权威结论,并且证明自己是对的。
1988年,完成研究生学业之后,他拥有了去日本留学的机会,可他拒绝了,而且提出了一个与如今很多人观点相悖的观念:科研更多地是靠个人,科研环境和仪器不是最重要的。如今很多人都诟病国内的科研环境,甚至有很多科学家出走,也是因为国内科研环境的问题,卢柯的这一观点放到现在,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观点。国内科研环境确实有很大问题,太注重资历、人情世故,让很多科研工作者没有足够的资金去验证自己的猜想以及观点。这确实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没必要反驳,但卢柯的观点也是正确的,最重要的还是人,而不是环境和仪器,上个世纪,我国制造两弹一星,科研环境比现在差得多,但还是搞出来了,只要个人努力,环境困难还是能克服的。
硕士毕业之后,卢柯曾先后发表了十几篇材料学领域的论文,被认为是近十年最好的论文,卢柯也因为这些论文,被授予了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卢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纳米材料,并一下子喜欢上了这种材料,对纳米材料开始近乎疯狂的研究,以一己之力让中国在纳米材料的研究上与世界先进国家并列。因为卢柯的科研成绩实在过于突出,2003年的时候,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称号,这年他38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年轻的一位院士。
获得院士之后,卢柯继续科学研究,并担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之后几十年也一直是我国诸多研究室、研究所的管理人,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但在2018年,卢柯在身兼数职的情况下,成为了辽宁省的副省长,这件事像一颗炸弹一般,在科研界以及高校之间炸开了,很多比较关心科研领域的民众也被惊动了。在古代,学而优则仕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现在不一样,如今院士本身就是有同等政治地位的,每月都有相应的工资和补贴,所以卢柯突然进入政坛,引起了很大轰动,不少人都认为这是浪费人才。
卢柯进入政坛,可能于他本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决定,他在科学研究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今突然进入政坛,这无疑会让他失去很多进行研究的时间,可能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对于整个科学研究界来说,却是一件好事,如今国内科研环境稍微了解一点儿的人都知道,外行管内行,教授、院士跟在处长后面说好话,卢柯作为科研工作者,进入政坛,或有可能改善如今的科研环境,毕竟是内行。
如果未来,卢柯真的改善了中国的科研环境,他对中国科研的贡献将是无法用科研成果来衡量的,科研界将会失去一个卢柯,但却有更多的卢柯出现。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尊重卢柯的选择,哪怕是错的,毕竟不做谁也不知道对错,万一是对的,将于国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