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故事】李冠男《42年的苦别》

【阅读悦读丨散文】李冠男《乌兰察布,瀚海中柔而不乱的一弯清波》

文/李冠男

【作者简介】李冠男,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人,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作家协会会员,《乌兰察布日报》特约记者。学生时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不惑时期投身于专业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纪实文集《脉动长河》,文学剧本《烽火重生》,报告文学《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短篇小说《宴殇》等等。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绥远籍台湾同胞故事之二

1948年,国民党南京政府立法院在台湾设置驻台办事处,科班出身、熟谙立法的李启元先生不得不撇妻舍子去台湾就任立法院驻台办事处处长一职。离开大陆前,李启元先生根本就没有料到此次到台湾赴任,竟然是他和大陆亲人长达42年的苦别。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偏安东南一隅。时年37岁,身在台湾的李启元先生此时才如梦方醒,痛苦不迭。昔日在大陆与自己苦命相随的妻子、自己的骨肉儿子从此和他音讯两隔。

1950年,金门炮战的发生,使李启元先生只能把思念亲人的苦楚埋在心中,投身他所学的法学专业,悉心于法律研究,先后继任秘书处简任主管、法制会简派专门委员以及公报总编辑等职,表现出色,颇有见树。其创办的立法院公报及法律专辑之体例规范,迄今在台湾还循例适用。

民国元年(1912年),李启元出生于绥远省凉城县(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属地)。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先在绥远省政府担任设计员,后调任绥远省县政委员会委员。在巡视绥远省托县时,亲自破获县府警衙抢劫翟姓民妇悬案,被绥远省记功,随之晋级加薪,托县民众送其托邑戴恩银盾一座,以表谢意。1936年,李启元任绥远省教育厅督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启元先生忧国忧民,投笔从戎,连续任国民党师部和军队政工主管6年之余。先后经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鄂西会战等重大会战,在徐州会战的台儿庄战役中,身负重伤,为祖国和民族竭尽了全力。1944年夏,赴渝接受国民党军政训导,并参加庐山训练班。结业后,留任国民党中央训委会总干事,直至日本法西斯投降,荣获国民政府颁发的胜利勋章一枚。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李启元先生调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总干事,并且兼任制宪国民大会简派专员,后进入立法院。

由于时时得不到大陆方面亲人的消息,尚且年轻的李启元无奈之下,在台湾与周蔚枝女士结为秦晋之好,生育三男一女,如今个个学业有成,前途不可限量。一个是测量印刷工程学士,两个电子工程硕士,幼子修读的是电机专业博士。

李启元先生精通法律,尤爱写作和临摹书画。曾任台湾中国边政杂志社总编。他深爱自己的家乡,竭立倡导成立绥远同乡会。1977年12月,创办《绥远文献》,内容洋洋大观,每年出版一册。从组稿到编辑,再到出版发行,事必躬亲,先后担任发行人和主编19年之久。

李启元主编《绥远文献》中的言论,对台湾当局和民众对大陆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此,《绥远文献》为“一个中国”和“台湾和大陆不可分割”提供了理念宣传和理论认证。李启元和他领导的绥远同乡会,举起反“台独”的大旗,和大陆同胞遥相呼应,迎合了两岸人民渴盼加强交流的愿望,顺应了“祖国统一任何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对推进祖国的和平进程,功不可没。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同时宣布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李启元终于看到了台海和平的曙光,百感交集。

1981年,台湾国大选举时,绥远凉城籍国大代表因故空缺,李启元先生被递补为国大代表。国大五次大会以来,连任国大宪研会第三委员会召集人,对海峡两岸加强沟通、实行全方面接触和展开对话方面,时提卓见,贡献多多。

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探亲。10月16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至此,38年的隔绝终于被打破。

1990年,回大陆见到42年未曾相见的大陆次子李光和家人。当他看到改革开放后的大陆民生日益升腾、社会事业日益繁荣的景象时,情不自禁地说:“看到祖国大陆变成了这个样子,到我死时,也能瞑目了!”

此时,李光之母早已去世多年。文革时李光因涉外关系,深受牵连,落实政策后,先后担任后旗一中教导主任、校长和旗政协副主席,业务精湛,喜爱太极,对书法研究也颇见功底。李光现已退休,在呼市居住。李光之长子、李启元先生之孙李书清仍在察右后旗教育局教研室工作,勤恳耐劳,兢兢业业,连续几届为旗政协委员和政协常委。

1996年5月,李启元先生在台北离世。先生生前时时不忘恪守祖训,毕生爱国爱家。尽管在台湾身居高位,但事事奉献至上,躬行尽责,体恤民情。同时,几十年如一日术业专攻,在法学界声望赫赫,美誉留名,一切都表明了中华儿女对自己民族拥有的深厚良知,极大地再现了台湾骨肉对自己祖国的无限深情。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