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秋意多恼人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时光就是一部不停运转的机器,溽暑未去,就将秋天送来。

秋天,一个让人喜悦的季节。田野间、树梢头,那累累的硕果和满眼的金黄,诉说着秋天的成熟,迎来一年的收获。秋天又是一个惹人伤感的季节。夏日里那郁郁葱葱的绿,随着秋风的扫过而不断消磨,慢慢失去了他原有的颜色,终余萧瑟黯淡。

所以,每当秋日来临,秋风吹过,总能牵动人的愁绪。这愁绪,有对夏日时光逝去的怀念,有游子思念家乡的伤感,有离人相思的痛,还有对国事家事萧条的无奈。

当然,除了恼人的愁绪,还有的人,面对秋景却也激情澎湃,豪迈地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气节。

秋风起时,让我如何不想你

离别,一个让人伤心的话题,离别的伤痛,尤以有情人为重。而在秋风起时,会愈加勾起离人的伤痛。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这是孟郊在《古怨别》中对有情人即将分别时的描绘。别时痛,而离时的思念更痛。

燕国,周朝时的诸侯国,领地在今河北北部一带。秦统一中国后,此地被称为燕地。燕地以北,多北方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也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为了生计,时常南下,骚扰一下中原地区,掠夺些财物和粮食。更有甚者,会长期占据中原一些地区,对中原政权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历代统治者,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巩固边防,会在燕地设立兵营,长期驻扎着大量的军队。许多军人驻守燕地,短则一两年,若边境形势严峻,则会驻守更长的时间,还有很多军人战死边地。

一方丈夫驻守边关,一方家中妻子独守空房,这就造成了生离死别的痛。早在秦朝时,“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撑拄”的民歌,就反映了战争徭役的艰苦和死别的痛。

后来,多有文学作品以离别为题材,描写有情人离别后相思的痛。其中曹丕的《燕歌行》最具有代表性。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丈夫远行,或许是服兵役,或许是外出谋生,家中的妻子独守空房,他日夜思念他的丈夫,期盼他的归来。在痴情的等待中,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忽然,她发现秋天来了。

秋风起,草木凋零,大雁南飞,而丈夫仍未归家。她夜不能寐,披衣起床,欲抚琴轻歌,却因极度伤心而唱不下去,她又仰望天空,被银河相隔的牵牛织女更引起了他的愁绪,无奈,他只能以泪洗面。

秋风起时,我愈发思念故乡

家,温暖的港湾。在家庭中,家人之间互谅互让,和谐相处,充满了温情。然而,因为生计或者求学的需要,有的家庭成员要离开家,离开故土,羁旅于异乡,难得回到故土,难得与家人团聚。

思家,是每一位游子都会遇到的问题。每当秋天来到,秋风吹起,这种思家的情绪会更加强烈。

“秋风鲈脍”的典故最具代表性。张翰,西晋文学家,苏州吴江人,其父为三国孙吴的大鸿胪张俨。张翰很有才华,但身受亡国之痛,佯狂避世,不愿意受礼法约束,恃才放旷。

晋灭孙吴后,晋武帝因羡其才气,将他召入朝中为官。公元290年,晋武帝去世,因争夺中央政权,发生了“八王之乱”。在齐王司马冏掌控政权时,极力拉拢张翰辅佐自己,将他辟为大司马东曹掾。

张翰本无心为官,又见朝政乱象,于是产生了辞官归家的念头。恰逢秋天到来,秋风又起,乡思渐浓,他想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写下了《思吴江歌》。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之后,他辞去官职,返回家乡。

时光进入中唐。808年秋天,东都洛阳,河州人张籍羁旅于此。张籍从小家贫,很小就离家在外求学,“念君少年别亲戚,千里万里独为客”,这是他对自己少年经历的描绘。

33岁时,他考中进士,本以为会“时来运转”,摆脱落魄的境地。他满怀希望等待着朝廷的任命,不料这一等就是十年,十年间,他多离家在外游历。

808年秋,秋风吹起,蹉跎于洛阳的张籍十分思念家人,他想给家人写一封信,当他提起笔时,千言万语又不知如何说起。当他思绪纷乱地写完信,封好信封欲交给送信的人时,生怕有什么遗漏,他又打开信封,把信重读了一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

好在第二年,他调补为太常寺太祝,方有了稳定的生活,五十多岁时,升迁为水部员外郎,后世多称其为张水部。

秋风起时,我为国运而担忧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后将都城迁往建业(俗称金陵,今南京)。从229年到589年,先后有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政权在此定都。

凭借长江天险和气候优势,六朝的经济得以较快发展,在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空前繁荣,创造了灿烂的“六朝文明”。因此,作为都城的建业,也渐渐发展为一个繁华的大城市,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一百万的城市,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

隋唐时,政治中心转移到北方,两朝采取了抑制金陵的政策,金陵城的发展放缓。特别是到了晚唐,唐懿宗与唐僖宗昏庸无能,朝中宦官专权,政治黑暗,经济凋敝,唐中央政权名存实亡。

此时的金陵城,早已没有了六朝时的繁华,城内人口稀疏,房屋街道破败不堪。

高蟾,唐末文人。他生活的僖宗年间,正是唐王朝摇摇欲坠之时,他对朝廷的无能非常愤慨,对唐王朝的命运深感担忧。一天,他欣赏了一幅描绘六朝时金陵城的画,昔日的金陵与今日的金陵天壤之别,勾起了他对国运的无限担忧。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观画后,他用一首《金陵晚望》表达了自己的心情。秋风凄厉、秋叶凋零、浮云归于暮山,落日悬浮于秋声,金陵城一年的残景已至。秋日的萧条,唐王朝的没落,让他无比伤心,而这伤心的心境,又有谁能画出来呢?

比起你们,我更喜欢秋天

自宋玉在《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句子后,悲就成了秋天的色调,许多文人墨客均以秋来表达低落的心情。

然而也有例外,他就是铮铮铁骨的唐代文人—刘禹锡。

805年唐顺宗即位,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受到顺宗信任而执掌朝中大权,他们起用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参与到国家治理中。刘柳二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革新中,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

然而不久,革新触犯了藩镇、大官僚和宦官的利益,在保守派的反扑下,“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被贬南方,这就是历史上的“八司马”事件。其中刘禹锡被贬谪为朗州司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贬谪之路。

在朗州的十年,正值刘禹锡的盛年,面对政治的失意,人生的变故,他没有一味地消沉下去。在艰苦的环境里,他融入到当地的风土人情中,探幽访胜、凭吊古迹、交游于百姓,努力感受异乡的生活,并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作品。

他的诗文作品一改传统迁谪诗文的哀怨与忧愤,更多的是表达自己豪迈、励志、昂扬的精神境界,展现自己面对挫折时永不言败、坚信胜利一定到来的决心和信心。其间创作的《秋词》,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天,虽然是一个萧条的季节,但,如果有豁达的心境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萧瑟一点儿又怕什么。

心中有阳光,处处是暖阳,心中有希望,时时是春光。秋天来,秋风起,迎着秋阳,无惧悲伤,用心去感受秋天的魅力吧!

作者:阿杜,山东潍坊人,中学思政课教师,古诗词爱好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