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日历 | 北朝民歌《敕勒歌》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敕勒平原,阴山脚下。天空好像一个圆圆四垂的蒙古包,笼盖着四面八方。
天空蔚蓝,原野茫茫。风儿吹过,草儿低头,出现了一群群吃草的牛羊。

注释

《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见(xiàn):同“现”,显露。

赏析

这是一首我们小时候就很熟悉的北朝民歌。
诗歌描写了敕勒川平原壮丽富饶的自然风光,表达了敕勒人对于家乡草原生活的热爱。
民歌,是用来唱的,故而歌词讲究浅白晓畅,能够以情动人,琅琅上口。
这首《敕勒川》之所以流传广泛,就在于它的质朴无华,刚健爽直,展示了北方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特别是它在文学意义之外,也是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见证。
《敕勒歌》最早出现在唐朝李延寿《北史》卷六《齐本纪》里:公元546年,北齐皇帝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为振军心,他命部将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将士怀旧,军心大振。
由此可见这首民歌的艺术感染力。
也有人就此认为此民歌的作者为斛律金。
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再读此诗,就会让人特别的感动,每一个民族都有美丽的家乡,都有丰富的艺术创造力。
首句,敕勒川,阴山下。敕勒平原,阴山脚下。交代了民歌产生的地点,即今天的呼和浩特土默特平原一带。大平原和大青山,一起构成了一幅广阔辽远的抒情画卷。
二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是说,天空好像一个圆圆四垂的蒙古包,笼盖着四面八方。这个比喻,极其具有地方民族特色。中央隆起,四周下垂的蒙古包,不正是草原的象征。这个博大的比喻,一方面说明了天空的辽远,另一方面也暗示着生活在这片天空下的游民们,他们占据着整个草原,这里是他们的家园。
最后一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说,天空蔚蓝,原野茫茫。风儿吹过,草儿低头,出现了一群群吃草的牛羊。
这就由风物写到人物,最后再写到生活。
见牛羊,不仅仅是牛羊,而是展示出牧民们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
牛羊成群,也说明了这片土地的富饶美丽,表达了牧民们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
当你行走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脱口而出的一定是这首《敕勒川》,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份视觉享受,更有一种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人生的理解,对于艺术的理解。

遇见是缘,点亮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