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随笔】由盛到衰涂山窑
文/林克于
【作者简介】林克于,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自学成才奖获得者、“阅读悦读”签约作家。曾与人合著散文集《长江三人行》、报告文学集《缺陷者的鲜花》《巴渝画家传》《重庆当代画家传略》;个人出版纪实文学集《跋涉—成功者的行程纪实之一》《奋进—成功者的行程纪实之二》和电子版散文集《旅途撷英》,中篇小说《中年劫》。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涂山窑不但是南岸的宋代品牌,更是重庆的品牌,是历史上重庆经济繁荣的见证,它反映了在古代,重庆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新精神。今天,我们探讨涂山窑的开建背景、兴旺时间和如何走向衰亡原因,对于了解重庆历史,挖掘重庆人文精神,传承重庆文化、文明和助推今天重庆的跨越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人既不是考古学家,也不是窑瓷专家和古瓷收藏家,这里谈涂山窑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是从手里掌握的资料进行联想,并作合情合理的推测,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行家里手批评指正。同时希望做学术研究的朋友,也别将它当作真实资料,最多仅作参考,以免出错。
涂山窑的开建背景
虽然南岸的涂山宋代窑,史书上没有记载,然而从发现后考古专家和瓷器专家进行考证,得出了该窑的建窑和衰亡时间,是在宋代中晚期到元代初期,前后达200年左右。
涂山窑开建之初的背景又是什么,笔者想应该是这样的:两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是继隋唐之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尤其是宋代中期,中国最发达的手工业当数丝绸和窑瓷。同时在唐代兴起的茶文化(喝茶、品茶用瓷器,已蔚然起风),也为窑瓷文化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南岸涂山窑应运而生,主窑址位于南山与涂山峡谷地带,长达数公里的范围内,沿途分布着涂山湖、酱园、王庄、航灯厂、中药所、锯木湾、小湾、庙子岗、桃子林、老房子、杨家官山、慈母山等16处瓷窑遗址。仅以黄桷垭涂山湖周围方圆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为例,这里分布着众多的烧瓷作坊。1982年考古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窑子就有11个,另外还发掘出了瓷器作坊、瓷器、瓷料、古钱币等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实物资料。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宋代,聪明的南岸涂山人发现了这片土地林木茂密,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有制做窑瓷的元素,就创造发明了涂山窑和涂山窑瓷。这些窑瓷工艺精湛,产品丰富,在重庆陶瓷史上实属罕见。据资料显示,重庆涂山窑是我国宋代民窑之一,是当时四川黑瓷窑系的代表性瓷窑,产品质量优良,种类、造型丰富,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涂山窑的兴旺与繁荣
涂山窑开建之后,一大批能工巧匠云集,迅速将涂山窑瓷的质量提升起来,并组织人马,分兵两路,把它运送出去进行贸易。一路从龙门浩和海棠晓月码头装船出发,顺江而下,运往涪陵、丰都、忠县、万州、奉节、巫山及至湖北等长江中下游,甚至更远的地方——漂洋过海,到了国外。一路是用马匹驮着涂山窑瓷,沿黄桷古道,经南温泉,过綦江,直达云贵。
我在《浅谈重庆涂山窑瓷器,重庆涂山窑是我国宋代民窑之一》中看到有这样的表述:“根据历年的考古发掘成果,通过对地层、窑炉和器物特征的涂山窑产品种类丰富,有碗、盘、盏、壶、罐、瓶、钵、杯、托盏、洗、盒、灯、香炉、水盂、瓷塑动物等,以民间日用器物为主。产品有粗细之别,粗器以碗、钵、罐为主,细器以盏、盘、壶、瓶为多。其中特别精细的满釉盏、玳瑁纹盘,不仅胎质细腻,釉色莹润,造型也端正。涂山窑器物以茶盏数量为最多。各种器物的造型、样式丰富。碗有大、中、小三类,造型可以分为敞口、侈口、花瓣口、斜直腹、弧壁、深腹、浅腹、玉璧底、圈足等不同形制。”
尤其是,涂山宋代瓷窑烧制的黑釉瓷独具特色,比一般黑釉瓷纯净,色泽光润,而且绚丽多姿。最值得一提的是瓷窑中发现了曜变纹黑釉瓷,这种黑褐色的釉面上,浮现出大大小小的斑块结晶,纹饰无定,斑块周围闪耀着蓝色的晕辉。随着观赏角度的不同,光线透过釉面发生波动,呈现出红、蓝、绿、紫的艳丽色彩。日本人将这一制作工艺,称为“神技”,影响之大,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考占发掘证实,在涂山就分布有小湾、庙岗、云南会地等窑址,发掘清理窑炉数座。规模之大、十分少见。有资料介绍,涂山窑瓷凭借其物美价廉、美观耐用在与各窑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远销到了湖北境内,受到了三峡库区民众的青睐。从长江三峡沿线城市出土的涂山窑瓷看,尤其是黑瓷数量最大、品种最多,证明宋代重庆南岸地区的瓷业经济繁荣。
据有的资料显示,宋人对饮茶的喜好,远远超过了今天的人们。宋王朝获得了统治权以后,实行了一条安邦、兴农,鼓励民间发展商业、手工业的政策,一时社会安定,经济复苏,中原和江南地区快步领先,蒸蒸日上,推动了西南地区经济的紧追发展。又因宋代官宦富绅、文人墨客,喜爱品茗,饮茶风气又有改变,崇尚使用黑釉瓷盏茶具,波及其他瓷制器物,使黑釉瓷在宋代达到了极盛时期。
正因如此,我想重庆地区黑釉瓷的发展和兴盛,主要得益于茶文化(北宋末年“斗茶”之风盛行,黑色瓷器深受欢迎,)在全国的普及;得益于社会需求的增长(自两晋南北朝到隋唐开始,我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北宋末年,南北经济进一步交流,加上金兵入侵,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人口的增加,瓷器的需求量也随之增长,这就促使重庆只有大规模发展本地瓷业生产,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重庆地区的陶瓷手工业就在这样的契机下发展起来);得益于涂山窑已经具备了陶瓷工业生产的必备基本条件(一是丰富的煤炭、高岭土资源解决了燃料和原材料问题,河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二是由于这一代为当时的定居点和聚散地,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三是紧邻川黔古道和长江水道为瓷器的运输和销售提供了交通便利;四是北宋末年北方地区的战乱使得大批工匠南下,带来了先进的制造工艺,致使以生产黑釉瓷器为主的涂山窑快速发展并达到鼎盛时期,奠定了涂山窑的建窑体系)。
涂山窑兴盛过后的衰亡
实践证明,似乎任何事物都要历经创建、兴盛、衰亡的过程,涂山窑也不例外,在它兴盛过后,最终走到了尽头,过去的辉煌,成为历史!
然而它又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呢?有资料如是介绍:当钓鱼城打出“独钓中原”的旗帜时,涂山窑产品的输出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这场战争不仅让政权颠覆,更让人们失去了饮茶的雅兴。涂山窑的窑炉一个一个被消灭了火焰。直到蒙哥部下的铁蹄踏破了钓鱼古城的城门,涂山窑的火焰被彻底熄灭了。
涂山窑慢慢的被掩埋于这苍山黄土之下,没有人数得清这里到底有多少个窑炉,没有人说得准这里曾有多少个作坊……它为人民服务了200年,沉睡于此近800年,直到一个精通汉文化的美国传教士,在王庄拾起了一片黑釉瓷片,它那辉煌的曾经才被人们忆起了……
著名考古学家陈丽琼先生在他所著的《重庆涂山窑的兴衰》中给出的结论是:“由于时代的发展,新兴的白瓷、青花瓷深受人们喜爱,简便粗糙的黑釉逐渐失去市场。加之元明以后,饮茶之风大变,黑釉在白瓷茶具竞争中遭到淘汰。另一社会原因,则是南宋晚期蒙古军攻入四川,经过长期战乱的推残,四川经济破坏,人口锐减。综上所述的原因,重庆天目瓷也就走上了消亡的途径。”
我想,涂山窑的创建、发展、兴盛和衰亡的历史脉络,很好地反映了北宋中晚期至元朝初期的制瓷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等状况,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重庆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