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怎么办?社工来支招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张敏
    单位 | 深圳慈善公益网
经常会有家长或周边亲朋求助“我们家孩子天天玩游戏,作业也不写,不给玩就大闹,像吸毒一样,我该怎么办?”孩子沉迷玩游戏似乎是现在家长们普遍遇到的困扰。
一、游戏是什么
什么是游戏呢?游戏设计师,简·麦格尼格尔在《游戏改变世界》中表述所有的游戏都有4个决定性特征:目标、规则、反馈系统和自愿参与。目标是指玩家努力达成的具体结果。规则,就是为玩家如何实现目标作出限制。反馈系统是告诉玩家距离实现目标还有多远。它通过级别、得分等直观、即时的反馈给玩家足够的挑战和动力。自愿参与,即自愿原则,自由进入与退出。
二、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现状
《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指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数字时代发展,孩子们首次触网的年龄越来越小。其中上网玩游戏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为 62.5%,较 2019 年提升 1.5个百分点。综上,我们发现未成年网民规模持续增长,低龄化趋势更加明显,上网玩游戏的比例逐步上升。且网课、网上作业等进一步推动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和上网时间的增多。
三、家长和孩子如何看待游戏
我们先问下家长是如何看待游戏的吧?如上述家长所说,绝大部分家长视游戏为毒品,是上瘾又害人的东西。那孩子是如何看待游戏的呢?部分成绩差的孩子会说:“我在游戏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部分孤僻、社交能力差的孩子会说:“我在游戏中组团和盟友一起并肩作战,收获了友谊”。部分存在感低的孩子会说:“我在游戏中感受到我的存在感、重要性和被他人需要的喜悦”。我们会发现孩子通过游戏逃避现实中的痛苦,收获喜悦,同时获得他们所需的社会关系,胜利的成就感、掌控感等。所以这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孩子们会那么喜欢玩游戏了。
其实现今不仅孩子,家长们也存在“手机依赖”,跟孩子的沟通越来越少。吃饭看手机,聊微信、刷视频、看直播。部分家长照顾孩子时,也是从小扔给孩子手机、平板,这样孩子就不会哭闹了。这难道不是家长给孩子在沉迷网络游戏的道路上助了一臂之力吗?如果家长自己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那教育孩子还有何说服力可言?
四、建议
1.增进与孩子的沟通
家长与孩子看待游戏的不同是我们可以寻找问题解决办法的出口。所以家长要了解孩子玩游戏的原因,清楚孩子的真正需求。如果面对孩子玩游戏,家长只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去批判,肯定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建议家长学会换位思考,走进孩子的内心,或许会发现你所不知道的孩子。
2.促进与老师的交流
通过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交友等情况,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上网原因,并利用学校助力,预防网络成瘾问题。
3.增加亲子时间
家长总是在批判孩子一直玩游戏,但是否想过,如果孩子作业写完了,尤其是假期,孩子不玩手机,待在家里还能做什么?其实一部分孩子是因为无聊才会去玩手机。那我们想要抑制孩子玩游戏这一行为,就需要别的项目去代替。比如在假期的时间增加亲子时光,既促进亲子感情,也减少上网时间。可能部分家长会说我工作都忙死了,哪有时间陪他玩,这就像前面所说,如果自己为了让孩子不哭闹,扔给孩子手机,那就不要再去吐槽孩子一直玩游戏。
4.家长要树立好榜样
家长在家闲暇时间一直玩手机,但是却要批评劝导孩子不要玩手机,你觉得孩子会听吗?相信还有不少孩子会反驳道“你也天天玩手机,你凭啥叫我不玩”。是的,或许家长还会各种狡辩,恼羞成怒。但扪心自问,如果一个大人都不能/不愿轻易改变的行为习惯,怎么可能让孩子轻易改变。
5.家长要明确好自身的责任
未成年游戏的预防保护需要多方的合作,未成年人、家长、学校、社会、游戏公司等。家长作为其中的一环,首先需要明确好自身的责任,履行好监管责任,而不是只指责游戏公司、国家相关监管部门。
6.家长要善于利用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前面第一节提到游戏的特征之一是反馈,且这种反馈不仅是即时的还是持续的反馈。因为即时的反馈,游戏玩家才如此积极投入。而又因持续的反馈,玩家乐于去完成更高的挑战。所以家长们可以利用行为主义中的奖励与惩罚的方法,与孩子共同商讨制定游戏契约,契约要明确具体,如每天/每周能玩多长时间的游戏,并确定奖励和惩罚。奖励是要孩子喜欢的东西或事情,且适量,但不建议把增加玩游戏的时间作为奖励。而惩罚是孩子不喜欢的东西或事情,可以设置减少玩游戏的时间。家长要严格执行,及时给予奖励与惩罚,不要间断性执行或不执行,否则不利于孩子保持良好的行为。当然外部的奖赏只能起一定的推动作用,重要的还是孩子的内部驱动力。
7.家长要运用“优势视角”,发掘孩子的优点
家长常惊叹孩子怎么可以做到废寝忘食,一直长时间专注玩游戏。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将这种投入状态称为“心流”。即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这些沉浸体验。绝大部分孩子在玩游戏时都经历过沉浸体验,时刻保持专注和投入。而且在游戏中每过一个等级,难度系数越大,孩子也能够不放弃,勇于克服困难,战胜挑战。我们不妨试着用优势视角去看待孩子此刻的专注、坚持,那我们肯定会为孩子的精神点赞。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才能将孩子从游戏中获得的专注、坚持转移到别的领域,如培养别的兴趣爱好。怎样将他们从游戏中获得的自豪,满足的感受转移到现实生活、学习中去。
8.尝试接触孩子的游戏
如果有可能的话,家长也可以尝试着去接触孩子玩的游戏,这样不仅能够与孩子拥有共同的话题,增进彼此情感交流,也更容易产生同感。了解孩子玩游戏的原因,理解孩子的情绪行为状态。
防沉迷工作任重道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社会多方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与陪伴。
结合最有助于孩子性格养成的NLP(神经语言程序学)和正向教养理论,独创出50个亲子互动小游戏,轻松解决孩子的不良习惯 ,培养3-6岁孩子的必备能力,稳抓大脑发育黄金期,让孩子在起跑线上“玩”出优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
小客说:
你还有哪些实务干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