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高层意外透漏投标秘诀后 北斗精英如醍醐灌顶

作者:雨菲

本刊对航天产业、特别是北斗产业进行着长期、深刻的跟踪与分析,虽然整个行业的产值逐年递增,但有一种忧虑却挥之不去——太多企业不肯在核心竞争力上下苦功了。更谈不上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百年老店(挂墙上的口号,谁都会,关键是行动。)。

华为的“老实”与潜规则

在我们这个行业里,存在着国内许多行业的通病。当企业决定参与某个竞标的时候,拿方案、写标书尚在其次,主要工作是拉关系,想尽办法找到一条通往决策者的门路,然后使出各种“公关”手段,来争取合同。当问题涉及到资金资助、政府采购项目时,各种“方法”更是层出不穷。相形之下,华为的做法就“老实”得近乎于有点“傻瓜”了。

早在10多年前,华为就在国内电信市场上成了气候。当时各地政府对华为已经非常欢迎,无论是依靠潜规则来拿合同,还是出面主持开发区、产业园的建设,都能得到很大的便利以及支持。

然而华为却从来不争取并接受这种唾手可得的收入。据说,华为的项目团队在每个项目上,都老老实实地按照公开程序投标、竞标,没有潜规则、没有暗箱操作,靠实力和对手正面比拼,无论胜负都光明磊落。谈到这里,不少读者一定会取笑本篇文章的切入点:幼稚。。。甚至还会有人嗤之以鼻:“怎么可能!!”

而这,正是我们写此文的出发点。时隔多年,外界才开始陆陆续续解读到华为这样所为的深度与奥妙。

那,究竟是为了什么,华为要投入庞大资金,长期维持稳定的客户关系呢?答案存在于投标之后。

投标有成有败,而华为实际上更关心落标的案例,尤其是在输给国外先进企业的情况下,有关案例会得到华为更高程度的重视。有华为高层和我们介绍说,由于和客户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客户会在华为落标之后,主动提供信息,帮助华为找差距、补短板。华为借助这些信息,清晰的明白自己的不足,并以此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强化核心竞争力,在后续的竞标中拿出更高水平的方案和技术手段,来取得越来越高的市场认可及中标率。

“能笑到最后的,笑得最好。”华为想的是长久之计。

华为的危机意识与“走出去”

在另外一个问题上,华为也与多数企业反其道而行之。一般企业在业务繁荣期,都会忙于享受成果。有些企业会想方设法维持有利于自己的产业生态,让这种“繁荣”尽可能持续下去。例如前段时间出现的“不用北斗就应该罚款”的观点,明面上似乎是为了北斗的民用市场的拓展,实际上,强人所难不仅仅不能带来繁荣,也更谈不上维持繁荣。招致的只会是一片骂声或市场的抵触!伤害的是产业的长久发展!其所揭示出的,无非是某些企业占着自身有了些资源或者什么,就开始自我狂妄自大与膨胀,为了自身的既得利益而发出这样的风声。上一个打算这样做的是欧洲伽利略业界,他们打算对每台欧洲境内接收机每年征税20欧元。这种近乎于笑谈的政策很快就偃旗息鼓。

华为却从来不会满足于眼前的繁荣,更不会为眼前的繁荣而骄傲;相反,华为之所以有今天,恰恰是无处不在的危机意识:他们总是在这样的时候为有可能随时到来的寒冬做准备。多年前,就在国内电信产业高速扩张,新兴电信企业纷纷在国内市场上大张旗鼓的时候,华为却派出了一个精英团队,出访各国驻华机构及参赞,为开拓海外市场做准备。

数年之后,国内电信市场进入低潮期,大量企业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而华为的营销和工程团队已经走出国门,在广大的亚非拉甚至欧美发达国家扎下了根基,站稳了脚跟。特别是在一些政治不算稳定的第三世界国家,华为击败了欧美企业,成为这些国家电信基础设施的最大供应商。华为不但得到了合同与营业收入,也得到了当地人士的认可与接纳。在发生政治动荡乃至内战的时候,当地军政头面人物为了保证自己势力范围内的通信畅通,会主动出手保护华为员工,甚至让华为员工住进军阀私宅,以保证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安全。

相比之下,国内其他企业也有一些能够“走出去”的,但是像华为这样能够以高端产品、独立品牌占据相当比例市场份额的,似乎还没有类似例子。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华为为什么可以?我们的北斗企业乃至其他航天企业是不是可以?如果可以,应当如何找到梦想与现实之间的通道?

纵观华为的创业史,可以看出一个极为简单却是众多企业很难落实的道理,那就是企业要有恒心。一个企业要有足够高端的定位,有长远而坚定的目标。这种定位和目标并不是说给别人听的,而是真正用来鞭策和约束自己。其中,就包括但不限于,抗得起目前的艰难、舍得起眼前的利益。有时候,我们会提议,企业要放得下眼前的“繁荣”。行业洗牌没有到来之前,自己做好了哪些足够抵御严寒的准备?

如果用哲学的视角来解读所谓企业定位和发展目标,就会回归唯心的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一个企业以及掌舵人,如果不能正确地回答这三个问题,就很难把企业带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任正非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经提到,华为的定位就是通信企业。华为从陋室起家,向着世界一流通信企业、人类信息化领袖企业的方向不断迈进,28年来从未动摇。因此,对华为来说,那三个问题是有发自内心的有着明确答案的,并持久坚持的。

在北斗行业里,在我们所接触和采访过的其他企业中,也不乏一些同样给出了清晰回答的企业家。这些企业的规模有大有小,却都经受住了风雨的考验,有着令人乐观的前景。

而那些忙于找关系、追项目、伸手要资助的企业,打算如何回答这三个问题?最可怕的不是没有答案,而是企业及其负责人已经有了一个难以启齿或公开的答案——企业定位于:“老子捞一票就走,能混多久算多久。”甚至也有不少往国外转移资产的。这样的企业从混沌中来,随时准备着逃离。对产业来说,这种企业是有百害的:不但起不到繁荣壮大的作用,反而会挤占有限的资源、影响产业整体的口碑、耽误产业整体的发展进程、干扰用户和管理机关的决策并磨砺掉他们的信心。毫无行业责任及民族责任可言。更有一些机构或组织为了迎合后一种企业,不负责任地开展多种收费评奖、评比活动,进一步恶化了产业生态。

志同道合才能共襄盛举,我们衷心希望看到更多北斗企业能够对着三个终极问题给出清晰而诚实的回答,明确共同的努力方向,一起为北斗4000亿乃至更大规模的产业前景而努力。

至于起负面作用的企业和那些可以说是助纣为虐的评比机构,我们希望政府部门,联手媒体及相关机构,建立调研及曝光机制,尽早清理出去。

原文为《卫星与网络》杂志刊首语

原标题为:向华为学习: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何处去?

转载请注明出处与原标题

深耕行业18年,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卫星与网络

联系我们

内容、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