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一百五十年的阴谋—田氏代齐

大家都知道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那么,其中有几个是周天子还不是傀儡时正式分封的诸侯呢?

答案是三个:燕、秦、楚。

赵魏韩三国被称为“三晋”,是三家分晋后产生的,他们逼着当时已经没什么实力的周天子承认了赵魏韩的诸侯地位。自此开始,中国彻底礼崩乐坏,诸侯不再怎么理会周天子,开始谁拳头大就是老大。春秋、战国以此作为分界。

而齐国以前的国君是姜姓,吕氏,先祖是大名鼎鼎的姜太公。而在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则是田氏。国名没换,王族怎么换了?这就要说到一个持续了一百五十年的事件和阴谋—田氏代齐。


田氏起源

田氏的祖先是陈国(后被楚国灭了)的公室子弟田完;妫姓,陈氏,本名陈完,是陈厉公的儿子。“陈厉公”,一看这个谥号,就知道这个国君最后下场不大妙。他先是杀了哥哥和侄子篡位,接着被老婆公开戴了绿帽子还不敢吱声,最后又被侄子复仇给杀了。并且,连他被侄子杀了这事,陈国人都公认杀得好,一辈子可谓悲惨。

老子被杀,儿子自然也当不了国君了,只能当个大夫,还得时刻担心堂哥一个不高兴把自己也宰了,过的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好不容易交好了陈国太子—自己的堂侄,指望着他上位后能罩着自己呢,结果,太子也被国君给杀了。靠山山崩,靠树树倒,陈完可算是倒霉到家了。怎么办,跑吧,不跑自己估计也得死。于是,就跑去齐国去了。

到了齐国,齐桓公准备让他当卿(大官)。陈完经过这么多打击,可能是觉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没敢答应,只是当了工正。古代“田”与“陈”音义略同,陈完死后,他的后代改姓田。陈完变成了田完,成了田氏的鼻祖。

田氏自此在齐国扎下了根,到了第五代家主田桓子,因为力气大,还立了不少功劳,很受齐庄公的赏识。田氏开始慢慢发迹。

图片来源于网络


阴谋伊始

到了田桓子的儿子田乞,田氏已经很有权势了。田乞这人老奸巨猾,而且野心很大,在他当上家主后,阴谋开始了!

第一步,示恩于民。

田乞对老百姓大斗出,小斗入。就是用大斗借粮食给老百姓,用小斗来收回粮食,示恩于老百姓,收集民望。要是在后世,臣子做这事,基本就死定了,这是明摆着要造反啊。可惜这是在春秋时期,田乞是示恩于民的开创者,以前没人这么干,没几个人看出他这事做得有什么不对。

有一个人看出来了,晏子,就是那个出使楚国的晏子。于是晏子就去告诉了齐景公,可能是因为对田乞很信任,齐景公没听晏子的,任由田乞继续示恩于民。晏子很是失望,到晋国出使的时候对他的朋友叔向说:齐国的政权迟早得被田氏篡夺了!

晏子死后,田乞彻底没了对手。开始实行第二步,交好诸国

晋国当时又开始展现传统艺能:内乱。范氏、中行氏叛乱,结果被晋国赵氏揍得满头包,眼看快撑不住了,田乞劝齐景公说:范氏和中行氏对齐国有恩,我们不能不救他们。齐景公被说服,就派田乞支援粮食给范氏和中行氏。虽说最后这两家失败被逐出晋国,可是他们最后逃到了齐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总归还留下不少力量。不用说,这些力量也成了早早示恩的田氏的力量。于是,田氏的势力越发强大。

虽然田氏势力越发强大了,可是在齐国国内还有三家和田氏差不多,甚至比田氏还要强。这几家是:国氏、高氏、鲍氏;他们都是卿,在齐国是仅次于国君的贵族。国氏、高氏是国君家族的分支,也是姜太公的后代;而鲍氏就是“管鲍之交”的那个鲍。

那么第三步开始,排除异己。

齐景公的太子死了,他有个很宠爱的妃子生了个儿子,叫荼。俗话说:“爹娘爱幼子,爷奶疼长孙”。齐景公年纪大了,也病了,就命令国惠子和高昭子立荼为太子。没多久齐景公就死了。荼也在国惠子和高昭子的帮助下成了齐国的国君,谥号是“晏孺子”。一看这谥号,得了,这个国君铁定下场也不大妙啊。为什么不妙,因为田乞!

田乞交好国君的儿子阳生,肯定是希望阳生当国君,以后好有个靠山。这换了个人当国君,不仅阳生害怕倒霉跑鲁国去了,弄不好新国君还会给自己穿小鞋。田乞不愧他老奸巨猾的名头,他先是伏低做小,假装臣服国、高二氏。每次上朝都去给这两位家主驾车,姿态不可谓不低。慢慢地,这两个人放下了戒心。

田乞在取得信任后,有事没事就在国、高两人面前说:那些大夫们都不想立晏孺子当国君,你们立了他当国君,各位大夫都很害怕被惩罚,想着谋反呢。国、高二氏就开始对大夫们有了防备。到了大夫们那呢,田乞又说:高昭子这个人很可怕,迟早得对付咱们,咱们不如先下手为强!

田乞一个人在两拨人中间挑拨离间,终于说服了诸大夫和另一家卿:鲍氏。领着兵就进了齐国的王宫,造了反。最终国惠子逃跑跑到了莒(ju第三声)国,晏子的后人逃到了鲁国,高昭子被杀。

紧接着,田乞秘密接阳生回到齐国,立他做了国君,就是齐悼公。而作为回报,田乞做了齐国的国相,田氏也成了除了齐国国君之外最有势力的家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家独大

当了四年国相后,田乞,这个田氏的中兴之主,阴谋大师,死了。他的儿子田常成了田氏家主。从小受父亲的耳闻目染,田常也是个老阴谋家。

齐悼公当上国君后,因为记恨鲍牧一开始不同意立自己为国君,就使了个计策杀了他(这后面大概率有田乞的撺掇)。可是,因为鲍氏在国内影响力太大,他只好捏着鼻子立了鲍牧的儿子鲍息当鲍氏的家主,还让他当了大夫。

田常就唆使鲍息杀了齐悼公,立齐悼公的儿子当了国君,就是齐简公。可是,齐简公也不是傻的,害怕田氏一家独大,就提拔了自己的亲信和田常一起做国相,以此来制衡田常。

田常一看一时半会也解决不了齐简公的亲信,就延续他老爹田乞的策略,大斗出,小斗入,老百姓渐渐都视田常为恩人,甚至编了歌谣来歌颂他(我估计极大概率是他自己找人编然后扩散出去的)。

田氏毕竟已经势大难制,就这样过了四年,田常找机会杀了齐简公和他的亲信,立了齐简公的弟弟为齐平公。

但是杀了国君毕竟还是很难听的名声,在国际上,为了不被诸侯联起手来揍他,田常西面交好晋国,南面交好吴国、越国;还把侵占了的鲁国、卫国的土地归还了(拿吕氏的土地赚田氏的名声)。

在国内,田常赏罚分明,善待百姓。

田常还搞了个骚操作:选了齐国七尺以上的女子充入后宫,不禁止手下人出入,然后生出来的孩子不论是谁的都认做自己的孩子!到田常去世为止,总共生了七十多个男孩!

(0)

相关推荐

  • 二桃杀三士:千古第一毒计的背后,是一场无法想象的惊天大阴谋!

    自从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周王室的权威便一落千丈,与此同时各诸侯国纷纷伺机而动.首先郑国在郑寤生的率领下迅速崛起,并在与周王室的战争中射伤周天子.其次,齐桓公在管仲等人的辅佐下迅速壮大,并帮助燕国平定北 ...

  • 齐国八次内乱的后四次内乱,最后一次田氏完全控制政权

    齐国历代国君传承过程中,发生过八次国君更替的内乱,前四次内乱在上一篇文章中已介绍,本文介绍后四次内乱.(本文是<齐太公世家>的第三篇文章.) 一.姜氏齐国的国君传承谱系 上一篇文章已经介绍 ...

  • 春秋后期,异族陈氏取代齐国政权的过程

    分封制不仅奠定了西周的政治格局,而且也促进了诸侯国制度多样性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采邑发展以及卿权与王权之间的斗争直接影响了诸侯国政治道路的发展. 齐国作为周王首封国之一,其政治特征是公族之卿和异姓之 ...

  • 陈杏珍(白蓝)对联集(一百五十)

    上联:老牛耕地,最喜诗田半亩 下联:雏燕栖檐,且忧赋舍一间 上联:杨柳依窗 黛眉轻点 下联:芭蕉傍户 红粉淡开 上联:夕阳晚渡思乡酒  下联:晓月晨堤留客茶 上联:柳挂春图花露水 下联:蛙弹夏乐浪托舟 ...

  • 陈杏珍(白蓝)对联集(一百五十二)

    上联:半岭殷红枫叶落 下联:一袭翠绿水仙归 上联:唤友花前不限坐 下联:呼朋月下好谈心 上联:牛气冲天牛不丑 下联:虎威扫地虎还寅 上联:并非总统老疯子 下联:绝是夫人新主张 上联:蜘蛛上网收包裹 下 ...

  • 陈杏珍(白蓝)对联集(一百五十四)

    上联:红楼梦里看花落 下联:水浒传中闻义扬 上联:岁月无常路漫漫 下联:浮生有定道冥冥 上联:孤灯夜伴凄凄雨 下联:重雾晨携阵阵风 上联:生成锦字三千万 下联:写就美篇一百章 上联:雾色渐开霜意重 下 ...

  • 陈杏珍(白蓝)对联集(一百五十五)

    上联:身无杂病 囊有余钱 小酒清茶娱晚景 下联:胸有豪情 心无俗念 简书博客乐余生 上联:月转梧桐,轩窗影瘦清风起 下联:水濯芦苇,台榭香浓细雨生  上联:冷月无声,清风入梦随云去  下联:斑竹有泪, ...

  • 陈杏珍(白蓝)对联集(一百五十六)

    上联:半夜西风,吹瘦黄花吹瘦月 下联:一朝春雨,落肥莲藕落肥波 上联:鸟欲高飞风助力 下联:鱼思深潜浪推波 上联:擎杯不负今宵月 下联:举盏已违昨夜心 上联:拂波已暖芙蓉月 下联:吹面不寒杨柳风 上联 ...

  • 陈杏珍(白蓝)对联集(一百五十八)

    上联:霜风渐紧,落雁无凭,月下不堪憔悴影 下联:烟雨微茫,沉鱼难觅,湖中犹叹寂寥心 上联:不乏剑影刀光,方知网络非虚拟 下联:患少金睛火眼,才懂蜘蛛是现实 上联:云渺渺 烟茫茫 云烟渺茫何处是 下联: ...

  • 陈杏珍(白蓝)对联集(一百五十九)

    上联:初心不改 山山峁峁情难了 下联:壮志难酬 岭岭丘丘意未消 上联:林下读书莺共语  下联:湖边舞剑雀相言  上联:江烟袅袅寒天月 下联:云雾茫茫暖谷风 上联:青春燃火三竿日 下联:暮岁点烛一树星 ...

  • 唐朝最血腥的胜仗:八小时斩首六万,为大唐续命一百五十年

    755年12月,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举兵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叛军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就攻陷了洛阳.长安.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唐玄宗则逃往蜀地,已经建 ...

  • 婴童医话(一百五十)

    探天地清浊之源,察阴阳顺逆之机.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寒热往来,此乃阴阳相胜也.故寒气并于阴则发寒,阳气并于阳则发热. 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阴阳不归其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