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泉·散文】马林《柳笛声声》
【作者简介】马林,生于1970年,家在泰山脚下,现为泰安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创作散文、小说、诗歌60多万字,作品发表于《山东文学》《时代文学》《当代小说》《岁月》《山东诗典》等文学期刊。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春风里,一棵棵柳树裹着一团团鹅黄色的新绿,亮闪闪地吸引着视线,不由地,想起了童年时的柳笛。
农历二月,当大地还灰黄一片,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节,柳树已蓬蓬勃勃成一团团诱人的风景,装点着村庄与庭院。这时,柳枝轻柔细软,柳芽似露未露,正宜于做柳笛。折下一小段小姆指粗细的柳条,两手反向缓缓用力拧动,使树皮慢慢脱落,成为一个空心的管,然后用小刀在管子较细的一头,上下对称着各削去薄薄一层皮,露出浅白的木质层,柳笛便做成了。把去皮的一端轻轻含在嘴里,腮帮一鼓,换气吐纳,声音便喷薄而出了。
“呜——”,粗的柳笛浑厚而低沉。
“嘟——”,细的柳笛尖细又嘹亮。
由于柳笛简单易做,几乎成了男孩子的最爱,于是不论白天与黑夜,大大小小的柳笛在一张张小嘴上一齐欢叫,高高低低、此起彼伏的笛声,伴着孩子们追逐与欢闹,飘荡在了大街小巷和校园内外。
我的小学老师是本家的一个嫂子,40多岁,戴着一幅眼镜,人挺和善,讲课轻声细语,孩子们大多都不怕她。于是柳笛被我们堂而皇之地带进了课堂。课间,男孩子们尽显所能,拼命起劲地吹,女孩子们大多都厌烦地双手捂着耳朵,大声嚷嚷地反对,于是呜呜哑哑、嘈糟杂杂地乱成一团。上课铃响过,笛声依旧,老师连喊带双手比划,费了好大的劲才平息掉这份喧闹。男孩子中当数铁蛋最调皮,在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时,他似乎还未释放完刚才的兴奋劲,偷偷从桌洞里掏出那支特大号柳笛,放在嘴里,向四周炫耀,惹得周围一阵阵窃笑。闻得声响,老师转回身,扶了扶眼镜,目光从台下慢慢掠过,轻声责问:不要瞎闹,仔细听讲。课堂一片安静,全都正襟危坐,铁蛋更是抬头挺胸收腹,一副全神贯注的样子。少顷,老师复转身写字,铁蛋故伎重演,四面炫耀。不知怎的,这一次“呜——”的一声吹响了,虽然短促,却极具威力,全班愕然,老师也被结结实实地吓了一跳。
“怎么回事,谁吹的,站出来。”老师脸色微红,声调高扬、微颤,显然是被激怒了。课堂更加安静,周围的同学都回头盯视着铁蛋,一另幸灾乐祸的样子。铁蛋呢,故意大睁着眼睛东看西瞧,那神态像在说,这事与我无关。
“好了,你不站出来,我挨个搜。”良久,无奈之下,老师只好采取了最后一招。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我们的柳笛无一幸免,全成了老师的战利品。不仅如此,一向轻声细语、和蔼可亲的老师却发了火,敲打着黑板擦给我们下了最后通牒:以后不许在学校吹笛,发现者,不但给予没收,还要让家长来谈话。很快,这事家长们也知道了,在一番严厉的告诫与喝斥之后,我们谁也不敢再带柳笛进教室了,只有放学后才起劲地吹上一通。
春风里,柳树婆娑依然,那惬意的笛声却一去不复返了。而今,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柳笛再也难觅其踪,孩子们形形色色的新式玩具让人生发出无尽的感慨。
顾问:朱鹰 邹开歧
编辑:姚小红 洪与 杨玲
《琴泉》平台微信号:stzx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