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华易逝,父母易老》| 一直吵的什么孝子部落 1周前“我们不该自欺欺人,而是应该看清现实。为了获得真正良好的关系,我们需要相互碰撞。”
《年华易逝,父母易老》| 一直吵的什么
“我们不该自欺欺人,而是应该看清现实。每个人都处于矛盾、冲突之中,无一例外。我们处于生活的洪流中,冲突是不得不面对的,就像人们在跳舞时各有节奏,难免会踩到对方的脚一样。为了获得真正良好的关系,我们需要相互碰撞。”——美国情感咨询师和作家朱迪斯·莱特(Judith Wright)与先生鲍勃·莱特(Bob Wright)
一个家庭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争吵不可避免,在成长过程、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等方面都存在着冲突和矛盾,父母希望孩子懂事听话,孩子希望表达独立自主,在种种情况下,往往忍耐、妥协的都是儿女这一方。
正如心理学家所提及的,忍耐下来的愤怒并不会消失,而是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会以其他破坏力的方式发泄出来,做消极抵抗。
让情感自然流动,让争吵自然发生是当下被提倡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回头观望当时的我们和父母究竟都在争吵些什么,又有哪些被念念不忘、耿耿于怀。
几乎天下所有父母都曾错怪孩子,那些错怪的瞬间就像悬而未解的谜语,一旦解开了,会不会变成记忆里一场难得、温暖的久别重逢。
“你就是不爱做作业,整天往外面跑,就爱玩,爸爸这么辛苦工作,你看不到吗?”
“我知道你辛苦,我也很努力……”
“努力什么,努力旷课吗?你这样对得起谁?”
“你什么都不知道……”
“我就知道你不读书,将来肯定没出息!”
……
记忆中,邻居家的哥哥品学兼优,墙上满满都是奖状,打小就能生活自理,三餐自己动手,还能照顾父亲,家务活多半是他做的。穷人孩子早当家,迫于困苦家境,一家人窝在一个不到十平方的小铁皮屋里居住,母亲受不了紧巴巴的穷苦生活一走了之了。
从此,父亲就独身带着他过日子,也带着他住进了干净的二室一厅房子,不过父亲更忙了,几乎是全身心奋斗工作。
父亲从不计较什么活,一天有时候能兼七八份工作,身上总是脏兮兮,旧伤添新伤,回到家倒头就睡,一早就出门。
这天在工地上父亲接到老师的投诉电话表示这段时间他总是旷课,父亲听了情绪大爆发,立马跑回家,等了很久他都没有回来。夜深了,他一回到家,就被父亲积攒的怒气给攻击了,棍棒“伺候”下,两个人剧烈争吵,那是一个无眠之夜,一个伤心的父亲,一个被误解的孩子。
后来,他不旷课了,每天依旧早出晚归,两个人之间就像筑起了铜墙铁壁,见面就是争吵,他考上了北京学校,一去就是十年都没有回到家乡,断续联系过,都以争吵告终。
再回来的时候是得知父亲生病了,他赶回来,坐在父亲身旁,那个壮硕的男子如今已经骨瘦如柴憔悴不堪了,陷入昏迷中。医生诊断多年来积劳成疾,已经到了生命之末。
他沉默陪在一旁,打点一切,父亲慢慢恢复神色,一见他端详许久,似乎很多话要说,眼眶先红了,他见了也一阵酸楚。
两个人就安静地过了好几天,好心的护士忍不住跟他谈起父亲刚就医的时候跟她们聊到家里很苦对不起孩子,还好孩子很上进考上了北京,一边打工一边读书,也找到好工作。从旁人口中得知父亲对自己的评价不由得一阵心酸。
父亲的病在医院已经无法治愈了,在强烈要求下,他带着父亲回了家。
一入家门他赫然发现房间都是按照他小时候提过的幻想来做的,父亲站在他身后,默默地说你回来了,真好。
他搭着父亲的肩膀,眼泪涌了出来,儿时父亲的疼爱历历在目,他忽然发现一直在争吵的事是什么都无所谓了,家从来不是讲道理的地方,是谈爱和包容的,错怪只是爱转错了角落,遮住了彼此沟通的桥梁。
很快整理了北京的一切,他回到了父亲身边,在为数不多的日子里,偶有争吵,两个人都会默契快速结束。
小吵怡情,大吵伤身,一直吵的是什么,是家人彼此的重视和关心,试着理解和包容,别让爱蒙上灰尘,以后想起来都会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