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谦让是福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清康熙时礼部尚书张英写给自家人家书典故,说的是清康熙时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张英邻家造房欲占张家三尺地基,张家人不服,修书一封到京城求宰相张英主持公道,张相爷看完书信回了上述一封信,家人收书羞愧并按相爷之意退让三尺,邻家人见相爷家人如此胸怀,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受感动,亦退让三尺,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名谓「六尺巷」。两家礼谦让之亦被传为美谈。
在今天,谦让仍然是一种行为准则与美德。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春雨,家训是泥土,孩子是幼苗,只有在良好家风家训的辅助下,我们才能茁壮成长,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那何谓家风家训?今天我就与大家聊聊家风家训这话题。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自古名人都有家风家训,我们家不是名人家庭,如果要说有什么家风家训,那一定是外祖母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谦让是福。
中华民族素称“礼仪之邦”,向来重视家教。纵观历史,回顾无数曾辉煌一时的家庭,其家风各有千秋,有不少称之为传世经典: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名留千古,一个“忠”字便是岳氏的家风;曾国藩以“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崇尚“勤”就是曾门的家风。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
“谦让是一种美德。”谦让不仅是一个人的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一种胸怀、一种豁达、一种无私的体现,更是一种境界。学会谦让,尝试谦让,在谦让中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就会慢慢领略到:其实,谦让是福!学会在什么时候谦让,怎样谦让,这是一门艺术。《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让他们也学会谦让。
这里为大家讲述一个发生在我大舅身上的事:
外祖母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中国女性,或许不懂得“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但她那质朴情怀,她宽厚、包容、谦让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子女后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实行土地改革,为促进农业发展,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集体土地分田到户政策。有了自己的土地,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可每逢干旱年时,争抢稻田灌溉水就成了农民发生口角、争执、甚至斗殴的导火线,于是,分水、看水、守水成了村里头等大事,抢水纷争事件时有发生。干旱季节众多农户同时需要水库水来灌溉自家的地,当年外祖母家的水田离水库灌溉区的距离较远,从水库引水到水田要经五、六十丘田。那年,大舅引水库水灌溉自己稻田,从水库放水后,看着水流到自己家水田后,大舅才回家吃饭,饭后再去看水,结果水在中途被人从中截断流入别人水稻田中,而这家人在村里很是强势,村里大多人都惧怕这家人。而年轻气盛的大舅怒火中烧,跑回家中,操起家伙就要去找那家人理论拼命,外祖母拉住大舅,并向大舅说起了解放初期的一个令人心惊胆战、震撼心灵的真实事件:一位年仅20岁的青年一锄头打死同村人的事件。这位年仅20岁的青年受到了严厉的法律制裁,在执行枪决前,法官问这年轻人还有什么未尽心愿?青年说,在死前还想再吃吃母乳,感受母爱。这位母亲来到儿子面前,撩起衣服给这青年儿子喂乳,儿子直奔母亲怀里,一口咬掉了母亲的乳房,刹那间,母亲鲜红的血溅满了男孩全身,母亲痛心疾首的狂喊:这是为什么,我做错了什么?……。男孩双膝跪地,抱头痛哭, 失声喊道:“是您这毒源的母乳害死了我,自小您就教导我事事逞强,教我争强好胜,吃不得半点亏,您不仅这样言教,更是这样身教,才有了我今天的结局,妈妈呀!我爱您,更恨您……。” 外祖母讲完这悲剧后,温和的劝解大舅:不要与人相争,待他家的稻田有水了自然会让水流入我们的田里,只是早几小时晚几小时的事,谦让是福!
公公是一名教师,年轻时期凭着自己卓越的文学功底、高超的教学艺术、勤奋的教学态度,收获了丰硕教学成果,所以早早就获得高级教师职称评定的资格,同年与他参评的贺老师临近退休,如果再不评上,将没有机会再评,父亲尊重母亲的劝慰主动退出高级教师职称的评定,把这难得的指标让给了贺老师。
外祖母的“谦让是福”像一棵大树庇佑我们成长,让我们学会了友善、勤俭、谦让的生活态度。更重要的是,“谦让是福”对我的内在气质的影响,对我们道德品质的无形塑造,让我们受益匪浅。
家风,具有传承的力量。我们不仅要在家中延续,更要在社会中弘扬。行动起来吧,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从点滴小事做起,为着子子孙孙的美好未来,为着世界的温馨和谐,做“好家风”的创建者、实践者、推行者,让中华美德的种子在华夏大地上开花结果,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