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传说:红军英雄坦克手玛丽亚·瓦西里耶夫娜。一个关于爱、复仇和牺牲的故事。
本文转自机核网,范克里夫大尉文
1905年8月3日(一说为1902年7月8日),玛丽亚生于俄国克里米亚半岛塔夫利省基亚特村一个普通农户家庭,在塞瓦斯托波尔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她有九个兄弟姐妹,加上父母早亡,日子一直紧紧巴巴。1921年,她移居占科伊,在那里接受了初等教育,后来又搬到当时克里米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首都辛菲罗波尔,在罐头加工厂当工人,后来又去市里的电话局当话务员。 1925年,玛丽亚在辛菲罗波尔认识了红军骑兵军校学员伊利亚·费德托维奇·利亚德年科,两人坠入爱河,同年结婚。
伊利亚毕业后成为一名红军政工干部,玛丽亚就和他一起居住在部队驻地。除了在妇女委员会担任社区工作,为军人们缝补被服外,玛丽亚还抓紧时间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很多指挥员的妻子一样接受野战医护训练。 不过,她的兴趣极为广泛,精力也很旺盛,在丈夫的帮助下学习汽车驾驶与维护,了解机动车结构原理,能驾驶、维护拖拉机等牵引车辆,会操作、拆卸和维护保养重机枪,并熟悉了步枪和手枪,还是一位相当不错的射手。
1939年至1940年初,伊利亚作为第134榴炮团的政治指导员参加了苏芬战争。1940年6月底,苏联根据与罗马尼亚的协定,出兵接收后者移交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地区,伊利亚也跟随部队一同前往并驻扎。同年8月,原本的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经过撤销和重组,成立了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玛丽亚也前往摩尔达维亚首都基什尼奥夫居住。
他从前线给后方的妻子写信,让她不要担心: “亲爱的,请你一定要相信我。胜利将会属于我们,我们会粉碎法西斯。” 1941年8月9日,伊利亚在基辅郊外率领指战员对德军阵地进行冲锋,他冲在队伍最前列,被德军机枪击中牺牲。
在战争初期的混乱之中,消息传递得很慢,但玛丽亚最后还是接到了噩耗。得知丈夫的死讯后,她立即提交申请,要求入伍去第一线。考虑到她曾患过结核性宫颈炎,体质不太好,而且已经快三十七岁了,有关部门拒绝了她的要求,建议她在后方继续服务。然而玛丽亚并不罢休,她一定要上前线去打德国鬼子。 苏联当时面临着巨大的双重压力,人力不足,财政也很紧张。于是,玛丽亚决定倾尽一切支援坦克生产。
在妹妹的帮助下,她花了好一阵子,变卖了所有自己的个人物品,加上做零工的积蓄,通过银行向国家捐出五万卢布,这只够购买一辆轻型坦克,但她已经献出了一切。之后,她给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写了一封信,请电信局打电报给克里姆林宫: “亲爱的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 在保卫祖国母亲的战斗中,我的丈夫——团级政委伊利亚·费德托维奇·奥克切布列斯基牺牲了。我要向法西斯匪徒复仇,为了我的丈夫,也为了所有被法西斯匪徒蹂躏的苏联人民。我通过银行捐赠了所有的积蓄,一共五万卢布,用于支持坦克工业生产。请将这辆坦克命名为'战斗女友’,并让我担任坦克的驾驶员,我要求去第一线。我是一名熟练司机,熟悉机枪的操作与维护,而且我打得很准。祝您永远健康,带领我们消灭敌人,祖国万岁!”
斯大林亲自予以回复: “玛丽亚·瓦西里耶夫娜,感谢您对红军装甲坦克兵部队的支持。已批准您的要求。祝好。约·斯大林。”
1943年3月3日,玛丽亚到鄂木斯克坦克兵学校报到,受训成为一名T-34坦克驾驶员兼机械师。9月,玛丽亚完成训练课程,到红军近卫第二坦克军序列内的近卫第二十六坦克旅二营报到,她要求的坦克“战斗女友”号也由鄂木斯克的第174工厂送交部队。这并不是轻型坦克,而是一辆1942年投产的晚期型T-34中型坦克,安装比较宽敞的新式炮塔,使用F-34型76.2毫米火炮。 “战斗女友”的车组成员是: 车长兼炮手:近卫军少尉彼得·切布科 装填手:近卫军中士杰纳德·雅斯克 机电员:近卫军中士米哈伊尔·加尔金 驾驶员兼机械师:近卫军下士玛丽亚·瓦西里耶夫娜·奥克切布列斯卡娅
虽然有很多女性在第一线作战,红军中还是存在一些对女性的轻视。对于玛丽亚的部队来说,可能更多的是疑惑,她当时已经三十八岁,和车组里的小伙子们年龄相差极大。抵达前线后,上级安排玛丽亚对战友们发表了简短演讲: “同志们!非常高兴能加入光荣的近卫军。我很清楚身为近卫军战士意味着什么,德国边境还很遥远,但我们总有一天要到那儿。我们要捣毁野兽的巢穴,让他们为入侵付出代价。我向你们保证,“战斗女友”的车组将会英勇奋战,只要我的心脏还在跳动,打击法西斯匪徒的铁拳就永不停歇。”
接下来在解放斯摩棱斯克的战斗中,玛丽亚用实际行动震撼了战友。 红军坦克驾驶员任务繁重而且极度危险,坦克在战斗中被击中时,有时需要冒着敌军炮火下车进行修理,还要搬运沉重的备用履带板和工具。但玛丽亚全无惧色,多次冒着德军的炮击和机枪扫射出车修理,就连车组也劝不动她。平时她重拾当年在妇女委员会的歌唱爱好,为战友们组织文娱活动,年轻人们都称她“玛丽亚妈妈”。
1943年11月中旬,近卫第二十六坦克旅奋战在维捷布斯克市的杜布洛文斯基区,德军抵抗十分凶猛。同月18日,玛丽亚驾驶“战斗女友”单车冲击德军防线,摧毁一门火炮并消灭了大约五十名德军。坦克在战斗中被击中失去动力,玛丽亚负伤。在等候后勤部队时,车组坚守坦克担任步兵的护盾,在原地守了两天两夜,打退德军多次反冲锋,直到坦克被牵引车拖走维护,玛丽亚才去医疗站进行护理。 二营长通过电台对全营广播表扬了“战斗女友”车组,要求大家向他们学习。
战线不断向西推进。1944年1月17日,在维捷布斯克市克伦基集体农庄的战斗中,“战斗女友”在进攻德军据守的车站时,摧毁了三个德军机枪火力点,歼灭了大约二十名德军。但坦克在冲锋时被一门隐蔽良好的反坦克炮击中右侧诱导轮,导致右侧履带脱落。 玛丽亚钻出舱门,查看坦克伤情后决定就地修理,她从挂架上抱下备用履带板,回身取工具时,一枚德国炮弹在她附近爆炸,弹片击穿她的眼睛。玛丽亚昏倒在地,步兵冲上来把她拖回己方阵地,找来担架将她送进第478野战医院。接受紧急手术后,部队派飞机将玛丽亚送到医疗条件比较好的斯摩棱斯克。
在斯摩棱斯克的部队医院,护士如此记录玛丽亚的伤情——“严重失血,危急”。医生检查后发现弹片从眼部穿入,深入她的头颅,伤及大脑,这是非常危险的。 住院期间,西方面军军事委员列夫·扎哈洛维奇·麦赫利斯上将亲自探视玛丽亚,并建议将她送到莫斯科接受治疗,但她的伤情不允许这样的长途跋涉,只能继续静养。
1944年2月1日,托普科少校从前线赶来看望玛丽亚,因为她已经丧失视力,少校就给她朗读了部队的小伙子们写给她的信: “您好,亲爱的玛丽亚·瓦西里耶夫娜妈妈!祝愿您早日康复。我们还要去柏林呢!为了您,我们会狠狠打击敌人。再过一小时我们又要冲锋了,每个人都给您一个拥抱,祝您健康。” 随后,少校告诉玛丽亚,最高苏维埃四天前决定向她颁发一级卫国战争勋章,并作为代表,在病房里当场授勋。玛丽亚也托他代为转达对车组的谢意。
之后,玛丽亚陷入长期昏迷,医院也不得不禁止访客探访。 1944年3月15日,近卫军中士玛丽亚·瓦西里耶夫娜·奥克切布列斯卡娅在斯摩棱斯克去世。她被安葬在市内旧要塞的墙下,这里现在是斯摩棱斯克烈士陵园。 同年8月2日,最高苏维埃追授玛丽亚苏联英雄称号,按惯例同时追授列宁勋章。在斯摩棱斯克的墓碑上追赠了代表苏联英雄的金星奖章。
在克伦基车站的战斗结束后,“战斗女友”车组又先后使用过三辆新的T-34坦克。为纪念玛丽亚妈妈,车组继续沿用这个爱称。 解放明斯克后,第二代“战斗女友”送回后方翻修;第三代“战斗女友”在东普鲁士城市古姆宾嫩郊外被击毁;车组乘坐第四代“战斗女友”一路打到柯尼斯堡,结束了自己在卫国战争中的征途。
为纪念玛丽亚,托木斯克的第二十四高级中学以她的名字命名,校门口树立了她的塑像,校内还藏有她的一些遗物和相关文件、信件等物品。在她战时居住过的贝林斯基大街,一块纪念铭牌这样写道: “苏联英雄玛丽亚·奥克切布列斯卡娅中士于1941年至1943年在此居住,她是“战斗女友”号坦克的驾驶员兼机械师,这辆坦克是用她捐赠的个人积蓄制造的。1944年,她为祖国牺牲。”
在斯摩棱斯克、占科伊和利奥兹诺,都有街道以玛丽亚命名。而在她最后一战的克伦基火车站也设立了纪念铭牌。战后,斯摩棱斯克的卫国战争老兵合唱团也被命名为“战斗女友”。
2001年12月6日,也就是莫斯科会战中红军发起反攻六十周年纪念日,俄罗斯莫斯科州梅希季区的舍洛科沃镇,T-34坦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放。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专门纪念一种技术装备的军事历史博物馆,创始人拉丽莎·尼古拉耶夫娜·瓦西里耶娃是T-34坦克设计组成员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库彻连科的女儿。博物馆中也为玛丽亚·奥克切布列斯卡娅开设了纪念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