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懋用补中益气汤
导读
金元四大家李东垣先生有一首名方叫“补中益气汤”,是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而通过甘温之法所除的“热”就是“阴火”。在临床上,“阴火”的表现多种多样,发热、胸痛、腹泻、腿疼等都有可能。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善于通过脉诊辨证,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千奇百怪“阴火”疾病,今天通过两则医案带大家见识一下——
从阴阳辨证角度看,仲景开中医学之法门,后世诸家虽各持己见,实则是对仲景三阴三阳、平脉辨证理论体系的补充。从这个角度看,治疗三阴三阳六经的方子就不仅仅是《伤寒杂病论》中所列出的了。
李士懋教授常言诊病处方要“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守绳墨而废绳墨”,如此临证方能“从心所欲不逾矩”了。
金元时期李东垣创立的“脾胃”学说及其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实则是对仲景太阴病的补充。脾虚发热以甘温之法治之,乃东垣的一大发明,即李东垣所称谓的“阴火”“贼火”。
其产生的机理在《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著作中都有阐述但不够清晰,致使后学多生歧义。
有鉴于此,李士懋教授在《经方时方案解》一书,中篇时方“补中益气汤”一节中对于阴火的成因及其机理作了详细地阐述:“五脏配属五行,金木水火土各代表一脏,是代表了该脏的全部功能。如水与木的关系,一般只云水能涵木,但是肾阳以温煦肝阳、肾精以充养肝血,则鲜有论者。土能克水,此水代表肾的全部功能,肾乃元阴元阳所居,土能克水,既制约肾水之泛滥,又能制肾中相火之上冲,这就是’土厚阴火自伏’的道理,也是土虚而阴火上冲的病机,其治疗大法,自当培土以治阴火。”
李士懋教授对补中益气汤的加减运用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兹摘其病例于下。
发热
李某,女,40岁,正定人。
2012年6月22日初诊。每到夏季脚掌发热如火烤感数年,时欲凉水冰敷。冬季手脚凉。寐不安,入睡难。心情抑郁,时右协胀痛。贫血十余年,血红蛋白90g/L左右,服西药“速力菲”及中药阿胶等无效。经带及二便尚可。脉弦缓减,舌可,右侧有瘀斑。
证属:脾虚阴火横逆。
法宜:培土以制阴火。
方宗:补中益气汤加味。
党参12g,生黄芪12g,白术10g,陈皮7g,升麻6g,柴胡7g,当归12g,葛根12g,桃仁12g,红花12g,丹参15g。
7剂,水煎服,日一剂。
患者服完上药后脚掌热已减大半,自己按原方服药二十余剂。后经电话随访脚掌热已除,令人惊奇的是十余年之贫血亦逐渐正常。
按:此案之脚掌热为气虚发热,既东垣所称谓“阴火”“贼火”者。李士懋教授在《火郁发之》一书,“火热的分类”一节中论述道:“当脾湿下流于肾时,则闭塞气机,肾中相火不能升降出入,失却其伴君游行于全身,辅君行事的功能,相火郁而成火热,东垣把这种火称为阴火。”
其治疗大法亦当培土,使土厚而阴火自伏。阴火横逆、气虚发热的表现可多种多样,可以是体温高甚至高热数月不解;也可以是身体某一部位的发热或火热的表现。如本案之脚掌发热数年而欲用冰敷者,也可是五官之一的热、痒、溃疡、疼痛等,变证多端。诊断其太阴虚火的关键在脉,正如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一书,“暑伤胃气论”中所云:“证象白虎,惟脉不长实为辨耳。”李士懋教授于此平脉辨证,临证见脉沉取无力,其脉位可浮可沉,伴见气虚之症时既诊为阴火。
腹泻
叶某,女,33岁,石家庄市人。
2013年7月8日初诊:腹胀小腹拘急、矢气胀减,纳差、大便每日2~3次,不成形,自觉前后二阴向下坠,但无突出物,精力不济,三个月。痛经4年,月经前后腰痛、腿痛,须服止痛药,甚时呕吐绿水,经期经量基本正常,经有血块。末次月经6月28日。西医检查:①子宫内膜异位症。②子宫腺肌症合并子宫肌瘤。脉弦按之阳减尺弦。舌淡苔薄白。
证属:气虚下焦寒。
法宜:益气温暖下元,补土生火。
方宗:补中益气加温阳之品。
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5g,黄芪12g,升麻6g,柴胡9g,当归12g,炙甘草7g,肉桂6g,炮附子9g(先煎),干姜7g。
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2013年7月26日二诊:7月23日经至现未净,仍有血块,痛经较前明显减轻,已不需服止痛药,偶心烦,其他症除。脉弦数按之阳减尺旺。上方14剂。
按:经言:“诸腹胀大皆属于热。”阴火的表现可多种多样,如本案之脉弦按之阳减而阴弦,平脉辨证,弦按之减症见腹胀、纳呆、大便不成形,辨为太阴脾虚之侯,前后二阴下坠为脾虚气陷所致。尺脉弦为少阴阳虚寒邪偏盛之象,经言:“阳气者,柔则养筋,精则养神。”少阴阳虚所以精力不济。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功能是相互制约的,如本案太阴脾虚失去对肾水的制约,上虚不能制下,再加肾阳不足下焦阴寒,龙雷之火随即上跃为患。当此之治自当培土以治阴火,此方用补中益气汤之意,加肉桂、干姜、附子温肾阳以行引火归元之职。二诊偶心烦,他症已除,此土厚阴火自伏,脉有弦数之意为阴去阳复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