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记西泠印社理事朱妙根书法之路
朱妙根,1946年10月出生,浙江杭州市人。现为西泠印社理事、西泠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委、研究员,中国书协会员。历任西泠印社出版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西泠艺丛》主编。早岁中文专业毕业,1985年入中国美院书法篆刻专业,师从沙孟海、刘江、金鉴才等。擅长书法、史论,书法兼及真、草、篆、隶、行,尤精篆书、隶书、行书,作品先后人展西泠印社国际书法篆刻展览、全国新文人书法大展等国内外大展。
1992年作为西泠印社代表团成员赴日本作书法学术交流。1993年与郭仲选、谢学理等赴日本等办书画展览。2000-2001年先后随西泠印社书法代表团赴香港、澳门交流访问。2015年夏天随《中国书画名家展》出访欧洲西班牙、意大利、法国、荷兰、比利时五国,大获成功!大量书法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中国国际商会等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纪念馆和专业书画团体收藏或刻碑勒石。
纵观朱妙根书法作品,各体皆备,大众喜闻乐见的行书是其所好,也是最见书家功力的试金石,而吴派篆书和蜾扁体则是朱妙根与众不同的鲜活亮点,令人耳目一新,拉开了与其他书家的距离,独占鳌头。
沙孟海沙老说过“作为一个专业书法家,应该是各种书体皆能,相互吸收、相互融合,才能化境。真正的书家要敢于突破前人未竟之事,即使取得一点点成绩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朱妙根牢记师训,日日临池把墨研,博观而约取,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行书是朱妙根用力最大的书体,是化其它书体诸如篆、隶、草、甲骨、金文及蜾扁体的最重要催化剂。朱妙根行书宗二王,深涉李北海、米芾、黄庭坚诸家,近及黄道周、吴昌硕、沙孟海,故显浑厚华滋、遒劲潇洒,雅俗共赏,具有广阔的发展天地。朱妙根不仅书法颇多沙老笔意,时人称之为沙笔,其学养与气度亦深受沙老浸润,加之其本是学中文出身,有扎实的文学和文字学功夫,学养深厚。因此,朱妙根并不囿于前人成就,在传承的基础上敢于大胆出新。对此,朱妙根先生以一句话总结为——“多变、神思、笔老、化境”,并称之为每个书法家所追求和向往的殿堂!
以夯实的行书为立足点,朱妙根历时十几年的小篆推衍,在吴派篆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他的吴派篆书主要建立在李斯篆书的古朴、吴让之修长美观的结构之上,同时取法于吴昌硕灵动大气的用笔,使其篆书“吴氏当风”,深得吴昌硕、吴让之精髓,独得一方天地。
继而,朱妙根又开始踏上新的征程、攀登更高的山峰,即冲击、驰骋蜾扁体书领域立志出新。在钻研、创作蜾扁体书的过程中,朱妙根参入行、草书的笔法,使作品书写时更自由,更能发挥蜾扁体书之轻重变化、错落有致的特点,使其书法线条更具简洁、流畅、自然之美。如今,在朱妙根笔下的蜾扁体书已由清劲、疏朗型蝶化出浑厚、紧密型,原生态地演绎出大小错落、参差变化的紧密型蜾扁体书作品。
朱妙根之所以能将吴派篆书和蜾扁体书两把板斧使得轻灵多变、飘逸入神,其重要手段即是以行书腕转使力、八面生风的笔法写之。而达此境界的关键是书家要有奇思妙想和扎实的传统书法之功,才能通达至沙孟海先生所言的“各类书体相互融合后的化境”。 “笔法千古不变,赋形代代不同”,无论隶、篆以及蜾扁体多么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根基皆在行书上,用笔都有行书笔法,蕴含行书笔意。而行书笔画丰富、运腕灵活,写好行书难度最大,也最难掌握,但是行书功夫越深,越能将行书笔法灵活运用到整套书法规律中去,从而融会贯通,以行化境、臻于完备。
笔者曾几次亲见朱妙根先生挥毫创作,真可谓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赏心悦目之至,如临书坛盛宴。但见先生执笔挥毫时笔管左右翻动,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抑扬顿挫、腕转使力、八面生风,笔笔凝聚有力、奇崛多变又顺势而行,并不计较细微的雕琢,满纸的金石气却似浑然天成、扑面而来,造就了不同凡响的美学特征。
许慎说“书者抒也”,蔡邕说“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由此可见书法艺术自古以来就是民族文化的最高境界,她能通透地表达中国人的诗性心灵,成为中国文人表情达意的基本手段。朱妙根先生以其超凡的笔墨功力和流动变化的骨势气韵,在抒写他博大宽厚的书家情怀外,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妙的艺术星空,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全新的书法审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