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3000公里,追寻笔迹墨踪

从文港到铅山,再经上饶,直奔婺源。婺源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赣、浙、皖三省交界处,是歙砚的发源地。

歙砚产于龙尾山下,自柳公权《论砚》推崇而名震天下。唐代已有专职砚务收集石料,为宫廷造砚,由此自上而下切入到整个国家的文化线索。历代文人墨客,如洪景伯、苏东坡、欧阳修、蔡襄、周必大、黄山谷等,留下无数赞誉诗文。

在传统人文语境里,这块石头被定义为另一方“田”,从采石工、砚师、文人、官员到皇帝们,勤耕不辍,砚影墨垂,生长出照耀千古的文章,岁久愈新。

歙砚石质优良,色泽曼妙,莹润细密,具“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锋,宜于发墨。

砚山村是歙砚石料最集中的地方,亦是歙砚的核心发源地,自唐开元以来,砚山村采石制砚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整个砚山村,砚石作坊琳琅满目,各户房前屋后都垒着一堵堵“石头墙”,我们恍若闯入一座石头古城。

进村不久就看到专人值守的哨棚,往上的山坡,漫山遍野都是开采后散落的石头,其中亦不乏砚料。历史上有名的老坑基本开采殆尽,被封存保护起来,老坑石料已可遇不可求。

或者也可以下到山下芙蓉溪里,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碰到一块被雨水冲刷下来的、还没被前人淘走的好料。千百年来,这条小溪不知被淘了多少遍,至今每逢大雨之后,都有淘石人在此一筐一筐挖出砂石翻检,再一筐一筐倒回河里,如此反复,饱含希望。

古代采石工留下的凿痕

浸石

制作歙砚的砚石,一般需5-10亿年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要矿物成分为绢云母、石英、等。除了极佳的下墨、发墨性能,歙砚石美丽的的花纹亦是其身价最重要的标志,鱼子纹、罗纹、金晕纹、眉纹、刷丝纹等各种纹型,令这块石头熠熠生辉,超凡脱俗。

歙砚发展至今,计有圭式、风字、凤池、古钱、古瓶、钟鼎等数十种形制,基于砚石的精雕细琢、艺术创作,富有浓厚的徽派风格。

歙砚薄意山水雕刻,由治砚名家吴华锋(听风)先生开创。方寸之间融入传统文人山水,随形赋意,精细入微,叹为观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