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立意的四个层次——你的作文属于哪一个层次
综合考生平时的作文训练和每年高考结束后,一些媒体公开发表的一些高考高分作文或满分作文的情况来看,考生作文在立意上存在着四个明显的层次:立意正确、立意鲜明、立意深刻和立意新颖。下边笔者就这四个层次的立意一一作以剖析,希望有助于正在备考的各位考生。
一、立意正确
这里所谓的“正确”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文章的思想感情正确健康,一是作文的立意要符合给定的题意,即不偏题离题。
就前一个方面而言,考生作文的立意,一定要符合社会、国家、民族等的主流价值观,考生作文的立意不能偏离这个主流价值观;一旦偏离,即可视为思想不正确、感情不健康,即可被判为不及格作文。
就后一个方面而言,考生作文的立意必须符合给定的题目的含义,即考生作文的立意必须是给定的作文题目中内含着的意义。就这一点而言,考生作文的立意只有服从的份儿,没有不从甚至反驳的份儿;倘若如此,你的作文就会被视为偏题或离题作文,你的作文考试就会失败。
二、立意鲜明
所谓立意鲜明,就是指考生作文的立意必须集中、必须明确,考生不能什么都想说,可什么都说不清楚;或者含含糊糊,没有一个明确的主张、明确的主旨。
作文立意分散,立意含糊,向来是作文的大忌,对于考试作文来讲,这一点尤为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高考作文的阅卷是一种快速阅卷,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阅卷老师阅到最后,最快的可以达到一篇60秒的速度!试想,在如此快速的阅卷中,你把文章的主旨弄得模模糊糊、含含蓄蓄,阅卷老师能抓住你的文章的中心吗?一旦抓不住,很容易就会被判为不及格。所以,集中、明确、鲜明地立意对高考作文来讲,绝不是一句空话。
三、立意深刻
什么叫深刻?用《考纲》中的话说,就是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那么,考生在写作中如何去做,方能达到这一指标呢?笔者以为,最根本的方略就是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养成独对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的习惯,要养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考生一旦养成了这种习惯,看问题、写文章自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上去,自能抓住事物的根本。这样一来,考生的写的文章自能深刻透彻,启人深思。
四、立意新颖
新颖也就是《考纲》中所说的“有创意”,也就是写作中人们常常追求的“见人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的境界。考生的作文一旦达到了这个境界,高分后者满分自会光顾于你。
那么,考生如何去做,才能达于此境界呢?这里笔者介绍三种方法,供参考。
1. 要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思考习惯。独立思考是我们发人之所未发的根本。大部分考生的作文千篇一律,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缺乏异于他人的见解。这就启发我们,要写出一篇异于他人、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作文来,我们首先必须在作文的立意上有别于他人,而要做到了这一点,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必须有独立思考的习惯。
2. 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锤炼自己的识见。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文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审,无以中要。”刘熙载的这句话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作文要写得好,必须“以识为主”,而这“识”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识见”。写文章,只有识见高远、精深,文章才会显得新颖别致,富有创见。
3. 要在具体的写作中养成反复锤炼、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习惯。元人陈绎曾在《文说》中引用戴师初先生的话说:“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把戴师初的这段话翻译出来,就是:凡是写文章立意,最先想到的意思是陈旧的大众化的意思,作者要清楚不用;进一步想到的意思,是比较纯正的意思了,但还算不上有创见,也要停止不用;再进一步,第三次想到的才是精彩独到的见解,这时才算确立了一个新颖独到的立意。戴师初的这段话可谓是立意的经验之谈。写作中,我们只有秉持这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才有可能提炼出一个新颖独到的立意来,才有可能超越他人,赢得高考。
古人云:“大凡作诗,先须立意,意者一身之主也。”实际上,不仅作诗是这样,写文章同样如此。“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由此可见,立意在文章写作中的重要性。就高考作文来讲,立意是高考作文写作过程中的第一道关口,对每一个考生来讲,这个关口无论如何都无法绕开,因此,在高考作文训练中,考生只有认真对待,反复锤炼,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方能在考场上提炼出高出他人的立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