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过吗?--按照主观利益需要修改客观数据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事实仅仅是一只小奶猫,而经过一些“特定环节”之后,却被描述成了百兽之王。

今天,我们将针对这种现象在企业中的频繁发生,进行一番主题讨论。

讨论主题

在我们的文化中,对客观数据按照主观利益需要进行修改的情形到底有多普遍?有管理方法可以控制住吗?

详细解读

1.KPI考核且和个人或群体绩效有关的指标,个体或群体的头头常有修改数据的冲动。

1.1当IE独立于这些部门时,数据得IE自己收集,即使他们有数据也不会共享。

1.2 当IE属于这些部门时,会面临强大的压力,要求你按照过关的指标值去修改数据,而且还得天衣无缝。

1.3 修改数据和只管KPI要考核的数据这两种行为相似但不同,相似处在于两种方式都只关注部门利益,导致跨部门合作很难,“与邻为壑”,不同处在于修改数据的本身KPI并未达标。

2.管理上能否能管控的问题。个人认为:

2.1如果数据必须执行者自己收集,那管理方必须懂行且采用抽查的方式验证数据。

2.2如果数据收集是自动采集,但人工计算的,那管理方需要有访问数据权限且有自己的计算工具。

2.3理想方式,数据自动采集,自动计算,相关方都有权限看到数据,造假问题消失。

举例说明

以人力预算为例,年度预算编制时,每个部门都在叫人不够。生产一线的部门,即使有生产效率指标考核他们,他们也会充分放大利用各种例外、意外、波动的情况来验证需要更多人力。而间接人力的部门工作还不能完全量化,更是不好对付。

对间接人力,只看到过一例有趣做法,老大把加薪,奖金和招新人的预算金额全部合成一个包,给部门经理说,你们每个部门自己考虑,招更少的新人,则部门平均薪水提高更多,奖金也可以更多。反之,招更多的新人,则部门平均薪水提高更少,奖金也更少。最后,各个部门经理都根据实际负荷和本部门兄弟们的加班或者拿钱意愿做了最优选择,而不是一味向上级哭人少。个人感觉这种做法是用利益平衡利益。

企业案例

我公司的业务报表都是有水分的,比如产品直通率这一质量指标和耗损率这一成本指标。

目前是集团化管理,每年签订KPI指标,指标完成情况直接影响总经理年终分红。所以,在此条件下,KPI成了一项利益驱动的利器,报表也变成了驱动利益的工具,而实际的经营水平,甚至都没有真实数据。

其实现在大家都谈的阿米巴,也就是稻盛文化的拓展,从一个班组的带领到部门的指挥再到公司的领导,这是思维导向问题,而不是工具问题,跟导入精益生产一样。

我个人认为管理上,可以有以下几个方法:

1、同行对标,知道行业水准,再实际的考量指标设定,可采用OKR的方式;

2、引进IT系统,实现在线数据采集和报表达成,让真实数据浮出水面;

3、通过业财一体化的方式实现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让周转率和利润率说话,即让业务部门有成本意识,让财务部门有经营意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