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旧事‖第五十一回 · 好朋友说都城科举名胜丨隐居者写西宁风景情怀

第五十一回

好朋友说都城科举名胜

隐居者写西宁风景情怀

西宁文昌桥

话说金光绶和朋友参观完文昌宫、观音庙和五龙宫后,竟然已过了差不多两个时辰,肚子饿得实在不行了,二人于是赶回家。

朋友吩咐家里杀了只近3斤重的大骟鸡,还买了1斤猪大肠、1斤咸酸菜。吃着从小就吃的白切鸡、颇具都城风味的猪大肠炒咸酸菜,金光绶满口余香。朋友让儿子到附近的店铺打了1斤双蒸米酒回来,和金光绶喝了起来。

酒过三巡,朋友对金光绶说:“都城是人杰地灵的地方,别的不说,就说科举吧,西宁历史上最早的进士是都城人,西宁历史上最多进士的地方也是都城。”

金光绶听朋友这样说,立即来了兴趣:“愿闻其详。”

朋友于是说:“李熙载是都城人,宋代元丰八年(1085年)考上进士。在宋朝,除了李熙载外,都城还有另外3人考上了进士,分别为陈谠、梁畿、谭文炳。陈谠是庆元时(1195—1200年)通过特奏名考上进士的。特奏名是宋代科举制度的特殊规定,考进士多次不中者,另造册上奏,经许可参加附试,特赐本科出身,叫特奏名,与正奏名相区别。虽然是特奏名,但同样是通过考试获得的。梁畿是咸淳四年(1268年)考中进士。谭文炳是景定五年(1264年)考中进士。由于谭文炳传记的履历官名不是宋代的官名,有人以此否定有谭文炳这个进士。但我认为,这不过是作传的人错用了非宋朝的官名而已。”

朋友停了一会,对金光绶说:“都城的李熙载是如今罗定一州二县中最早的进士,厉害吧?”

金光绶说:“在罗定州中厉害,如果与我老家浙江山阴相比,就差远了。”

朋友似乎不理会金光绶怎么说,继续说起都城科举的厉害:“都城最厉害的不是这个。西宁历史上,至今才产生了6位进士,都城却占了4位,占了三分之二。而据《德庆州志》载,宋朝德庆府进士共10名,分别是石道处、李熙载、谢文晏、陈谠、陈致尧、陈珠、谢复生、谭文炳、梁畿、陈序。当时德庆府下辖4个县,分别是端溪、泷水、封川、开建。在宋朝德庆府的10位进士中,都城不是县,但它的进士竟然占了德庆府进士的五分之二!这才是都城最厉害的。”

朋友这一番话,虽然是为了宣传都城,但有充分的历史事实为依据,金光绶不得不信服。

说到宋朝都城4位进士的文章,朋友说:“李熙载有《李熙载诗词集》,其他3位情况不详。但《李熙载诗词集》已经不存,今存李熙载诗歌一首,是刻在东安城郊九星岩石壁上的《九星岩》。”

金光绶虽然刚远游回来,但却从没有去过东安县。他对朋友说:“一定找个时间去看看东安县的九星岩。”

金光绶问都城有什么形胜古迹,朋友说:“都城有八景。”

“哪八景?”金光绶问。

朋友于是背诵出一首概括都城八景的诗:

象山石鼓叮咚声,岚岭松风随凤鸣。

夫子甘泉社稷喜,鹅公漩水雨神惊。

石人反照红霞聚,锦水回流绿浪兴。

塔影仙桥相衬映,渔舟晚唱庆升平。

朋友背诵完这首诗后,随即开始介绍都城八景:

“象山石鼓是指象山上有个石鼓,能敲得咚咚而响。所谓石鼓,其实是一块可以敲响的石头而已。岚岭松风随凤鸣,是说风吹动了飞凤山的松树,簌簌作响,山上的凤凰随松涛翻滚而飞舞歌唱。夫子甘泉即夫子井,夫子井相传是李熙载所挖,李熙载曾任朝请大夫,人称李夫子,称他所挖的水井为夫子井。锦水回流是指都城段的西江江水回流的情况,锦水是锦石山下的西江,都城江段因为刚好在象山下拐了一个大弯,洪水涨起的时候,流水冲击象山,出现了江水回流2里多的现象。鹅公漩水是指象山下的西江在夏秋之间,洪水冲动激荡,巨大的声音好像鹅公的叫声。硕人反照是指夕阳下硕人塘边的石人石马。塔影仙桥富有神话色彩,传说黄乐山上从前有一座文塔,秋冬季节,在文塔上俯瞰西江,可以隐约看见水下隆起的从象山脚延伸到对岸的石梁,这道石梁,都城百姓叫它为神仙桥。渔舟晚唱指的是西江渔舟晚归时悠扬的渔歌声。”

金光绶听朋友介绍了都城八景之后,对朋友说:“都城八景并非时时可以看到,有些景点必须在一定季节才可以看到,如鹅公漩水、锦水回流等,有些景点不但受季节影响,还要碰上机会才可以看到,如塔影仙桥。这与西宁八景可以随时看到有点不同。”

看官或许会问:岚岭、石人塘、黄乐山是如今什么地方?其实,岚岭就是如今的飞凤山,石人塘则是锦江塘、黄乐山即兵防顶今电视塔所在的山。

当晚因为喝了酒,金光绶和朋友很早就睡去了。次日一早,金光绶告别朋友回西宁城。临别,金光绶请朋友方便是到县城作客,朋友说欢迎金光绶常来。

从都城乘船顺水而下,很快就到了罗旁,金光绶一路上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了锦石山形状的变化,想象当年陆贾乘舟东去,向锦石山祷告的情形,不禁文思泉涌,一篇《锦石山赋》随即有了腹稿。

从罗旁口转入文昌江,当日午时(11—13时)未过,金光绶就回到家里了。回到家里的金光绶第一件事,是用父亲留下的端砚研墨,把已有腹稿的《锦石山赋》写到纸上:

耸峍兀于炎方,为岭西之杰石。锁巨峡之狂澜,环众峰而苍碧。亘终古以知名,留千秋之胜迹。乃若灵勷汉使裹锦酬功,越陀臣服岭表徐通。抒文帝之南顾,成陆贾之芳踪。栽百花而绚烂,标砥柱于穹窿。护彩霞而五色,凌绣雪于三冬。江声时汇其浩瀚,树色分映其菁葱。尔其地连粤右,道逼罗旁,绿林啸聚,行李其荒。动镇臣之经画,劳边士之趋跄。靖烽烟于八路,立州县为三泷。……

这是《锦石山赋》的前半部分,大意是:

锦石山高高耸立在炎热的南方,它是广东西部的一座奇异石山。锁着德庆峡巨大而汹涌的波浪,四面是深绿色的群山它在中间。锦石山的故事流传万代美名扬,成为西宁名胜古迹将保留永远。至于山神显灵助陆贾然后给石山裹锦酬功,赵佗归顺中原与岭南开始慢慢交融。纾解了汉文帝对南方分裂顾虑,成就了陆贾出使南越中华一统。在锦石山上栽种百花绚丽烂漫,锦石山像中流砥柱挺立于苍穹。五色彩霞簇拥着巍峨的锦石山,无惧漫天雪花轻盈而落的寒冬。西江浩瀚波涛声常常汇集在这里,两岸树木分别映衬锦石山的青葱。这里是德庆州地方与广西相连,水路逼近西宁的罗旁。四方土匪到这里聚集,过往行人到这都恐慌。需要镇守地方的官员经营筹划,劳烦戍守边境的军士巡逻布防。十路大军平定了瑶乱硝烟散去,创立一州两县政区俗称为三泷。……

《锦石山赋》是今存唯一一篇西宁人写锦石山的小赋。这篇小赋写得文采斐然,不同凡响。

坐牢、远游、近游,这两年来,金光绶似乎不大习惯呆在家里。加上完全放弃了科举,文人的隐居情结让他决定到山里去隐居。

金光绶选择隐居的地方是华林庵的山下。

华林庵在城东三里,旧为翠林庵,光鹫曾经在这里驻过锡,也是西宁挺有名的寺庵。在华林庵山下隐居的日子里,金光绶完全融入了大自然和佛寺中,放弃了对科举的追求,没有了人情势利,只有四面青山和清新的空气。而暮鼓晨钟,经声佛号,更是动人心魄,让人尘心为之一净。种瓜点豆,草盛苗稀,追求的是陶渊明式的乐趣,完全不是为了收获。为此,金光绶于是写下了《华林庵》(二首):

其 一

四山清气集兰堂,仙梵花宫日正长。

盛夏不生寒谷暑,轻风徐透野林香。

人于静处心俱死,诗到闲中兴转狂。

一觉羲皇身自稳,任教尘外说炎凉。

其二

苦竹寒溪绕破篱,耕锄于此自相宜。

两行豆麦成生计,半亩瓜蔬足乐饥。

入世每嫌怀璧拙,逢僧多悔买山迟。

禅关尽日无余事,漫赋菩提落叶辞。

第一首诗的意思是:

四面青山的清气聚集在芳洁的厅堂,

时间很早佛寺里的诵经声悠悠长长。

充满寒意的山谷盛夏也不觉得闷热,

山风轻轻穿过野外的林子送来清香。

人在静静的状态中心就像死去一样,

在悠闲中写诗的兴趣就会转向癫狂。

一悟到伏羲无为而治我就放弃功名,

任由他人说那些人情势利反复无常。

第二首诗的意思是:

苦竹林边寒溪之上围起一圈破篱笆,

我在这地方耕田种菜真是非常合适。

两行豆子两行麦子这就是我的粮食,

半亩瓜菜足可以让我填饱自己肚子。

人世中常常多财会招祸怀才会遭忌,

遇到僧人总会让我觉得归隐得太迟。

在佛寺里一天到晚都没有其他事情,

无拘无束地写一些与佛教有关的诗。

隐居让金光绶受伤的心灵进一步被抚平,独自在山里生活,没有任何烦扰,也没有任何追求的目标,几十年对科举的孜孜追求,的确让他承受不了巨大的压力,而飞来的横祸更让他猝不及防。在大自然的生活中,金光绶觉得自己如今才真正享受到了生活。

在隐居期间,金光绶还遍游了西宁城附近的寺庵和风景名胜,并留下了一批诗作:

虹桥烟霭

石梁横岸锁寒溪,缥缈轻烟与槛齐。

花柳夹垂春梦杳,水天交漾月痕低。

风中啼鸟声如隔,林际归僧路转迷。

传说相如欲留句,片云深掩未堪题。

这首诗的大意是:

桥墩砌石的文昌桥锁住了秋冬的江水,

桥上缥缈的轻烟在桥两边的栏杆飘荡。

垂下的藤萝花和杨柳枝犹如春梦杳然,

水一般的天空在月色平照的水面荡漾。

夜风中鸟儿的啼叫声像是从远处传来,

树林边夜归的僧人迷了路在乱碰乱撞。

传说司马相如本来想在这里留下佳句,

但一片片白云掩盖岩壁不能把诗题上。

“传说相如欲留句,片云深掩未堪题。”诗人发挥丰富的想象,说司马相如到过西宁,游玩了文昌桥之后,为虹桥烟霭的美景所陶醉,本来是要题诗的,但因为一片片白云掩盖岩壁,没能把想好的诗写到岩壁上面去。

锦石波清

嶒崚兀耸江边石,石下江云一片阴。

潮气已消南越梦,山花常吐使臣心。

帆樯断续风归水,沙碛空明月到林。

莫吊兴亡旧时事,寒流终古碧沉沉。

这首诗的大意是:

高大险峻的华表石耸立在西江边,

华表石下的江面笼罩着一片乌云。

南越往事如梦消失在潮湿空气中,

山花开放吐露出陆贾使臣的忠心。

船只断断续续经过风吹起了波浪,

月亮照着两岸山林沙滩空旷闪金。

不要产生思幽之情凭吊兴亡往事,

寒冷的西江流水颜色永远碧沉沉。

“潮气已消南越梦,山花常吐使臣心。”西江的潮气与历史的苍茫,山花的艳丽与陆贾的忠心,完全融为了一体,情由景生,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确是好句。末联“莫吊兴亡旧时事,寒流终古碧沉沉。” 既有物是人非的感触,更有对兴旺旧事的感慨;似怨西江寒流无知,实写自己内心多情。

云窝落梵

花宫高峙白云封,仙梵沉沉聚一峰。

人在上方翻佛号,鸟啼深谷隐寒钟。

岩边细瀑流当石,天半微风响入松。

夜静小楼频徙倚,满山清籁月溶溶。

这首诗的大意是:

云窝寺高耸在白云笼罩的山上,

寺院深沉的诵经声在山峰回荡。

僧人在山上的佛寺里唱诵佛号,

出世的钟声被深谷的鸟啼隐藏。

石头挡住岩边细细的瀑布流水,

高高的松林微风吹得沙沙作响。

夜深人静我在小楼上徘徊不去,

满山清响月色溶溶如流水一样。

高山上的云窝庵掩映在团团的白云之中,深沉的诵经声从云中飘下来。首联“花宫高峙白云封,仙梵沉沉聚一峰”,把云窝庵置于一个美丽而出世的境界。夜深人静,云窝山上的云窝庵更加令人神往,月色溶溶,沐浴着云窝山和云窝庵,从山上传下来的昆虫声音让诗人感到这月夜更加静谧。

松阁飞涛

乔松千干挺重霄,阁势凌虚气自饶。

积翠暗浮云不结,片阴垂盖暑平消。

风回子夜飞天籁,雨过空山报海潮。

我欲携琴入林麓,石台挥麈送归樵。

这首诗的大意是:

一林高大的松树傲然挺立在苍穹,

文气聚集是因为文昌阁姿势凌空。

草木茂盛暗香浮动没有云彩笼罩,

绿荫一片像垂下的伞盖暑气无踪。

深夜风旋充满各种自然界的声响,

雨过之后高阁下文昌江洪水汹涌。

我好想带着素琴进入这里的山林,

在石台边聊天送走回家的打柴翁。

诗中没有提到文昌阁提振西宁科举,也没有提到士子适合在文昌阁里读书,经历了磨难、放弃了科举的金光绶在文昌阁上体会到的是它的气势、它的静美,向往的是可以携带素琴在文昌阁四围的松林里弹琴长啸,与樵夫话家常!是豁达还是绝望?是闲逸还是痛苦?怕只有金光绶自己才清楚。

龙  井

云根开静壑,一勺自空明。

频汲不为竭,常停未见盈。

烟笼山藓碧,雨点石花清。

偶过逢僧话,茶铛细品评。

这首诗的大意是:

高山上云生处有一道静静的沟壑,

从龙井里舀起一勺水清澈而透明。

这井很神奇频频取水也不会枯竭,

长时间没人汲取也不见水满盈盈。

白烟笼罩把苔藓衬托得更加碧绿,

雨点浇在石壁上的山花又艳又清。

偶然到这里遇到僧人互相说说话,

用龙井水烹茶喝大家来品评品评。

清澈而透明的是龙井的泉水,也是金光绶无欲无求的心。“频汲不为竭,常停未见盈”,这里面充满着禅理,得不满,失不竭,就是无得无失!一个60岁还参加乡试,争取考上举人的人,到最后竟不求上进,不是他颓废,不是他消极,是人生的无奈,时势的不公!

大峒岩

玲珑开一壑,累石透层层。

暗壁闻流水,纡门掩古藤。

道穷通野寺,屐响出山僧。

试问谈经处,顽头点未曾。

这首诗的大意是:

高洁的梅花开满了这道沟壑,

堆迭起来的大石头层层相通。

石壁里面传出潺潺的流水声,

古藤攀爬竟遮盖了石头门洞。

道路的尽头通向石门庵小寺,

屐声响起我看到山僧的慈容。

试问在这里聆听山僧讲佛经,

愚钝的我能不能把要旨听懂?

大峒岩即石门山,“玲珑”是指梅花。韩愈诗歌《春雪间早梅》有“玲珑开已遍,点缀坐来频”句,其中的“玲珑”就是指梅花。“道穷通野寺,屐响出山僧”由道路引出寺庵,由脚步声引出山僧,真有点后世电影的表现手法。“试问谈经处,顽头点未曾”,语气有几分俏皮,更表现出石门庵僧人佛法高深。

金光绶留下了不少的诗文赋,诗无疑是最好的,赋次之,文又次之。

金光绶并不是真隐,说白了,他不过是要体会一下隐士的境界而已。所以一段时间之后,他从翠林山下回到了家中。

就在这一年的夏天,云南思宗州知州金成桂退休,携妻子和儿子金光廷、儿媳胡氏,乘船从南盘江启程回浙江山阴老家。金成桂拖家带口,顺南盘江而下,在贵州省望谟县蔗香村进入红水河,在今广西来宾市象州县石龙镇进入黔江,在桂平进入浔江,在梧州进入西江,一路顺利。没想到从梧州顺流而下,竟遇到了土匪,所有财物被劫一空。

山阴是回不去了,怎么办?金成桂想到了顺治年间在西宁担任训导的堂兄金璨。虽然堂兄来到西宁两年就去世了,但堂侄金光绶已落籍西宁,而且一直有联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金成桂带着家眷从罗旁转入文昌江,到西宁城投靠堂侄金光绶。

当金成桂一家出现在金光绶面前时,金光绶无法把堂叔金成桂与堂堂知州大人联系在一起,只见堂叔胡子拉杂,好像有一个多月没有刮过似的。衣服肮脏,也好像有一个多月没有洗过似的。再看看堂弟金光廷、堂弟媳胡氏,也是差不多。与其说是朝廷命官退休回家,不如说是逃难来的。

金光绶先让堂叔一家寄居在自己的家里。不久,堂叔到外面租了房子。也许是路上太过颠簸,也许是被劫匪惊吓过度,也许是一生积蓄被土匪劫去的痛苦,只半年,堂叔金成桂和堂弟金光庭相继去世。金光庭妻子胡氏当时只有23岁,婆婆年老,儿子年幼,家里贫穷。婆婆以为儿媳妇必定改嫁,但胡氏立志守节,奉养婆婆,养育儿子。

胡氏出生于大户人家,从小到大没有吃过什么苦。如今生活的重担骤然压在她肩上,压力会有多大?但她没有被压倒。不但没有被压倒,还激发起了她坚强的意志。她起早摸黑,白天在租赁来的土地种植、管理棉花,晚上织布,无论经受多少苦难也不改变守节的决心。虽然时不时会有些男人勾引她,但她不为所动。人们对她的事迹感动不已,道光十年诸豫宗知县编修《西宁县志》,把她列为烈女,为她立传,让她的事迹永远流传。当然,金光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尽量想办法帮助弟媳一家。

未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敬告读者

《西宁旧事》以章回体小说形式叙述从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建立西宁县起,到民国三年(1914)西宁县易名为郁南县止的一段历史。书中主要以今存的明万历二十年,清康熙六年、二十六年、五十七年,道光十年5本《西宁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所载事实为依据,参照今存的明清诗文、族谱等材料,坚持“七分史实,三分演义”的原则,力图为读者展现这337年波澜壮阔的郁南历史画卷。限于作者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西宁旧事》欢迎读者转发。但如果在本公众号外的其他公众号和载体转载、使用,必须获得作者本人的书面授权,否则视为侵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