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语文教学,一课目标无需太多,一课一得即可

【平湖一柱 第1044期】

蒙领导抬爱,有幸进入“正月12发言群”,学习了岳峰小学尹延红老师的一篇教学设计——统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荷花》,拜习了各位领导、专家的高评,从课标要求到教材意图,从目标设定到教学实施,从课堂宏观设计到微观细节落地,各位领导专家对这节课都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论证、推敲,真是高屋建瓴,见仁见智,精论若金,字字珠玑,有高度,有深度,入木三分,学来受益匪浅。

感叹于尹老师语文教学功底的扎实深厚,更敬佩其敬业精神与谦逊好学的品格。一篇《荷花》设计,不厌其烦,广纳百“谏”,夜不成眠,三易其稿,一心想着要“发挥文本的最大作用,让学生最大化的学习,结出最甜蜜的果子”,这着实令人感动。如我辈老师都用这种精神去教学,泰安教育岂有不振兴之理?

较之其他学科,语文这个学科可以说比较特殊,是个“一沙一世界”的学科。“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任何一篇课文都包含有人文、科学、美学等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也蕴含着数不清的语文要素,就如《荷花》一课,读起来,景色美,语言美,感情美,谋篇布局,字词运用都是极度的讲究,一篇课文就是一座巨大的金山银库,探之无底、挖之不尽,如果我们想在有限时间内甚至一节课上,就要让学生完全掌握,那是不可能的;况且,由于受学生年龄、阅历、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以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当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节课不必要求尽全、尽善、尽美,不必强求一节课就让学生“学尽语文、学透语文、学好语文”,一课一得,学生每节课有所收获即可。一课一得,一文一得,“水多自然能行船”,学生的语文水平会在日积月累中渐渐“水涨船高”起来。所谓的“一沙一世界”只是一种理论行走,“聚沙成塔“才是可望及的现实。

因此,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学透课标,吃透教材,摸清学情,做到胸中有丘壑,但在实际课堂上,却不一定非得水墨画般地写意“大全景”,只需找准丘壑的一石一点,着着实实地落下。

教学当有目标,目标精准教学方才会有实效。但是,我以为,就每节课而言,作为普通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上是没有必要锱铢必较的。因为,课标、教材、参考书,是已经给设计好了。

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给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要学透记牢,在教学中做到不超标,不降标;如关于“读”,一二年级的要求是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三、四年级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五、六年级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可见这个要求是层层递进的,螺旋上升的。一二年级教师如果在学习课文时把“默读”作为主要方式,则就超了标,欲速则不达,效果一定不会好;而如果到了高年级,课堂上教师仍是要求学生“逢文必朗读”,那就会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升高,速度上不去,获得的信息量当然就会受到限制,会影响学生整体学习的进度,更会阻滞学生阅读、乃至学习能力的快速提升。

教材是课标要求具体化的“例子”,编委对课文的选定与编排的依据首当是课标。而且将课标要求从高到低,从易到难,系统科学逻辑地分散于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课中,如果将整个语文教材体系比喻成一座大厦,那么每篇课文就是一块块的”砖”,当然要注意,这些砖并不是砖厂一个模子铸出的一模一样的“砖”,而是一块块带有“位置标号”的“砖“,每一块都不一样,每一块都有其固有的使命。所以,我们教师教学时,一定要在吃透课标的基础上,理解透教材编者的意图,弄清楚每块”砖“的“专有使命”,我们交到学生手中时,虽然看似一块“砖”,但一定要确保学生“集齐”这些砖时,就在不知不觉中攀到大厦的极顶——即在某一学段学习完成后,具备了相应的学习能力和应有的学识水平。

这说起来好像很复杂,但实际做起来,我觉得倒很简单。第一,教学参考书上,专家已经对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做了深入充分的解读,教师采用“拿来主义”就可以了。第二,统编教材课文是按单元编排的,每个单元导读上,对本单元要求(亦或说是目标)已经给出了标注。第三,每篇课文后面都有课后题,这些课后题,就是编委们根据课标结合课文给出的教学要完成而且必须完成的最主要目标。比如像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三个要点:一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二是“体会优美生动的词句”;三是“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荷花》一文课后题有四个: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下面的词语,背诵第2-4自然段”;二是“默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这一一池荷花,是一幅活的画”;三是“画出课文中你认为优美生动的句子,和同学交流”;四是“第二自然段写出了荷花不同的样子,仿照着写一种你喜欢的花。”

三年级的小学生,一篇课文,完成这些目标就完全可以了,再多了,大部分学生也消化不了; 这就像我们让三岁小孩子认识一头羊,让他们知道羊是四条腿、头上有角、身上有毛、吃得是草就可以了。至于还有白羊、黑羊,山羊、绵羊,羊是哺乳动物等等,不要说一节课,100节课也讲不完呢(哈哈)!在这一点上,尹老师也有同感“想要的太多,反而都是惊鸿一瞥。”“全是果子,没有最大最甜的那个。”当然,单元导读、课后题这些要求(目标)是需要扎扎实实完成,学生实实在在掌握的,不能再“缩水”,否则的话,学生知识就会有缺陷,能力提升就会留下“坎”,未来的大厦就会有“窟窿”了。

我语言表述能力不够,说得有点啰嗦,简言之,我以为,语文教学,教师一定要站高望远、胸怀全局,但具体到每节课,却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一课一得就可以了。这个得亦即目标是什么?如无特殊情况,教师无需自己彻夜不眠细细琢磨,依教参上的目标、教材单元的要求、每篇课文后题目就行了,教师真正要下得功夫,当是在如何设计科学的教学环节、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引领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快乐、学有所得,愿意上我们的语文课,每节课上,都能将那“一得”收入囊中,装在心里,融入进自己的血液,转化为成长向上的力量……

以上拙言,实为一孔之见,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不胜感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