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这里拉开窗帘就看到梯田云海,推开门就看到瀑布山川

我想,我想念这里了,山川梯田蛙鸣,河流峡谷云海,躺在村宿床上就能看到它们,瀑布在远处回响,有村民赶着牛、背着犁耙从窗前经过……这里的美不需要任何形容词,一草木一建筑,一老人一孩童,大山苗寨的安然与古朴在荒野小径氤氲千年。

那天抵达贵州凯里后直奔雷山白岩百美村宿,作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扶贫项目,村宿的落成,为这个群山环绕的白岩苗寨带来旅游发展的契机。

夜色如墨,车子在山间公路上盘旋而行,浩荡的晚风裹挟着蛙鸣四散飘荡。将行李背包放置在村宿房间后,管家大姐已做好饭菜等我们多时,云贵一带特有的草木香料在菜肴间散发着惹人垂涎的香。

忽然有悠扬的芦笙从远处传来,持续且清晰,管家大姐说,这是寨子里有人家插秧完毕后庆祝,大家在跳芦笙舞呢。

这是多么新奇而饱满的场景!管家大姐说,村寨的人们在插秧繁忙时节,都是你帮我我帮你,干完活后,聚在一起,吹芦笙跳舞庆祝农活告一段落。我们快速吃完饭,让管家大姐带我们去跳舞现场一探究竟。

离开村宿餐厅,沿漆黑的山路小径向下走,我们打开手机灯光,追着芦笙的来源,在离村宿不远的一个小广场上,一群身着苗家服装的男女围成一圈,跟着音乐的节奏起舞。

似乎没有一曲终了的时候,问管家大姐他们能跳多久,大姐笑了,说,什么时候累了什么时候不跳。

真是有趣,作为山外来客,这里人们的言行举止,甚至劳作工具都能勾起我探询的欲望。

村宿在群山的夜色里朴素雅致,灯光所及,寨子里邻居们的吊脚楼和葡萄架与村宿比邻而居,房檐下的瓦棱青苔以及水槽清晰可见。

整体建筑以村民闲置吊脚楼为基础改建,虽然略显低矮,但布局别致,苗乡的布艺在墙壁在抱枕以及被褥,点缀出少数民族特有的乡土气息,蛙鸣若无,随晚风潜入,没有倦意,亦无疲惫。

清晨,拉开窗帘,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梯田阡陌纵横四野,民居吊脚楼散落其间,在层层梯田的远处峡谷高山间,云雾升腾,或许你会认为这是仙境,但这的确是人间。

有那么一刻,我居然隐隐地担心,纵横的梯田会消失。我抓起相机,沿开满鲜花的山野小径,越过梯田,一路向下。

摄影 博美王子

清晨的苗寨静寂安详,炊烟氤氲于上空与云雾融为一体,山外的青山勾勒出起伏蜿蜒的黛色线条,从下回望来路,小径淹没在千层梯田间,刚刚插上秧苗的梯田绿野满目,苍翠如茵,田间的水泽如镜,映照清晨的天空。

遇到一个苗家大哥赶着牛来到自家梯田,我搭讪,问他别人家都已经插秧完毕了,你怎么才开始犁地啊。他笑了笑,说听不懂。我有连说带比划,指着旁边已插完秧的梯田,又重复了一遍问题。这次他听明白了,说,不晚,其他地块已经插完了,就剩这一块田了,今天犁完地就能插秧了,很快的。

虽然听着吃力难懂,但还是能听明白。我继续连说带比划,问是不是犁完之后,还需要耙一下平整泥土啊。他说,哎,是的。说着,他将犁套上牛的脊背,左手持一根竹竿,右手扶犁,只见他挥舞一下竹竿,牛听话地依从指令下田,犁铧在泥水中翻出黑褐色的泥巴,一道一道,看得出,这里的田地蛮肥沃。群山、耕牛、农夫倒影在水泽梯田,这是无与伦比的人间画境。

我想,这样的画境在多年以后想起,依旧会让我心下一动,欲向往之。

在村宿吃过早饭,村长过来说,我们去看芦笙舞和板凳舞,今天他们要去邻村比赛。然后他说,我们村每年都是第一,奖状多的都挂不下了……站在餐厅门口,他指着不远处——那里是我们的娱乐休闲场所,平时唱歌跳舞都在那里。目光越过梯田,小广场上衣着盛装的苗家人已经在准备了。

从他们身边经过时,一个苗家阿姨正在帮一个小姑娘整理头饰。早就听闻黔东南苗族服饰的高贵华丽,果不其然,近距离看到时没得令人惊艳,从头到脚,几乎每一部分都是词汇与故事,头饰、面饰、颈饰、肩饰、胸饰、腰饰、臂饰、脚饰、手饰数不胜数,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显现出别样的民族风情。

老年人有老年人的韵味,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格调,人们置身于旷野梯田,融于山川峡谷,随芦笙而舞,颇有尘世之外的质感。

吹奏芦笙的是五个上了岁数的男子,他们在苗家妇女们组成的圈圈中央,手持造型长长的芦笙,为女人们伴奏。

村宿的管家大姐说,芦笙舞舞步是三步一回头,表达了对故乡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她说,苗族早年迁徙频繁,人们在动荡不安的生活中也追求乐观,唱歌跳舞,逐渐演变成现在这种舞蹈形式。苗家芦笙舞也因地域不同,舞姿略有不同,雷山苗族芦笙舞因节日内容的不同而舞姿各异,每个舞姿都包含一定的内容,表演起来优美自然、和谐圆融,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同时也承载着苗族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

板凳舞是这里的又一特色传统舞蹈,据说这是短裙苗族一种最隆重的送客礼仪,只见她们一手一支小板凳,随音乐起舞时候,有节奏地击打出“沓沓沓”的声响,清脆欢快,简单、自然、热烈,传递出这里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积极乐观,淡泊安然。

去邻寨反排村看了一场“爬坡节”,实在无法从字面上理解这个节日的含义。询问村宿的工作人员和村长才明白,原来,“爬坡节”的来历早年与青年男女恋爱有关。早年,苗族青年小伙看上哪位姑娘,就会注意她的去向,然后就约三五好友在姑娘出现的附近唱山歌,姑娘独自回应自然势单力薄,于是也邀约自己好友来助阵对歌,久而久之演变成了群体性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山外文化的冲击,以歌定情的婚俗虽然还有,但已不多见。不过这种活动目前已成为各村寨集会进行文艺比赛的一种形式,每逢特定日子,各村寨轮流坐庄,开展民间芦笙舞大赛、苗歌大赛以及斗鸡、斗狗等,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数万人之多。

我们抵达的时候,附近沿途的山路上已经摩肩接踵,道路两边摆满了各种本地小吃的摊档。似乎“爬坡节”也是当地人们野炊的日子,山道边的草丛、山坡以及稍显空旷一点的地方,人们三五成群,支一口大锅,里面大块大块的肉在汤汁里咕嘟翻滚,香气四溢。看到我拍照,一个大哥手拿啤酒发出邀请:来,喝一个嘛。场景真实自然,人们热情淳朴。

那天,我选了9张图发了一个朋友圈:黔东南,雷山,一方安静的村宿,云雾和瀑布、梯田和吊脚楼以及这里的炊烟、老人和孩童,构成尘世间令人动容的画卷……吸引69个好友点赞,10个人留言,他们对这里的美表示惊讶。

摄影 博美王子

大美常常是无言的,静静地存在尘世一隅就很好,比如离村宿不远的路边瀑布,无论是否有人欣赏,它依旧从高山之巅彭拜而下,然后流向看不见的悬崖之下;还有悬崖之下密林中的响水岩瀑布,不知道它从哪里来,流向何处,站在山崖公路上望去,茂密的苍翠间,一道白色的玉带奔腾倾泻,在万丈的谷底深渊,应该还有一条大河罢,或许正是这些水源,温润了秀美的山川,滋养这方苗乡,让这片大地鱼米丰腴,人们气定神闲。

随意在山路上游走,遇到一个背着蛇皮袋的大姐,我和她打招呼:下地干活啊。

她笑而不语。

我指着蛇皮袋问里面是什么,看着挺重的呢。

她回答了一句,我表示听不懂。

她看我似乎没明白,然后把袋子放下,打开,说红苕。

终于明白,她是去下田种红苕,因为里面的红苕生发出了长长的饱满的芽。

路过一片还未插秧的梯田,一农家大哥手持一只两头通透的竹篓在泥水里追赶什么。旁边的村民说,在扣鱼。

扣鱼?这稻田里竟然养的有鱼!

“寨子里的人们几乎都会在育秧苗的稻田里,或者插秧的稻田里放一些鱼苗,在稻田里长大的鱼很好吃的。” 村民说,它们在生长过程中会食稻田里的青草,或小秧苗以及烂掉的枯叶……

说话间,捉鱼的农家大哥用竹篓扣到了一条鱼,看起来蛮大的,他举起来让我们拍照,笑容布满了他的面庞。

从村宿餐厅向外望去,夕光洒落在层层梯田,泛着温暖的光芒。管家大姐正在准备晚餐,我到对面一户邻居大叔家闲坐聊天,他正在砍着木头,但看着又不像是柴禾,“这是做勺子的”,他说。随着他舀水的动作,我才明白,原来这是在做木勺。

我说这舀水也太小了点吧,他笑了,说,是舀饭用哦。

“一天能做20个成品,不算毛坯,”他说,“拿到雷山县城去卖,一个能卖20块钱,在本村卖10块钱。”

孩子们都外出打工了,一个在广州,一个在县城,“一个人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做一些手工木勺,大家用着健康、环保。”

苗家村寨不缺传统手艺,打制板凳以及蜡染等等。据说这里的很多苗家女性在制作蜡染时连草稿都不用打,美丽的蝴蝶纹、飞翔的鸟纹、象征多子多孙的鱼纹以及代表太阳光芒和祭祀崇拜的铜鼓纹,体现普通生活的劳作图等等,在织布上信手而来,这些蜡染图形反映着苗族历史和生活,是这里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

村宿的工作人员说,未来,将帮助村寨里这些传统手工制品走向市场,增加村民收入,也就是说,大家来这里住宿消费的每一分钱,都是在助力社会扶贫建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