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这样的对联吗? 原来有这么多讲究!

冬至已过,翻看日历,很快就要迈入新的一年,虽然你可能还会感慨有些许糟糕的一年即将过去,单身心思是不是已经活泛了起来呢?有没有现在就开始为春节做一些准备呢?比如,买上几个福字、一对春联?

大家都知道贴春联最简单的方式当然是在超市或路边摊随手买回家,但俗气的内容、千篇一律的字体,实在有些无聊,让这一极具特色的民俗少了不少本应有的丰富内涵。

所以,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下有关春联的知识和“八卦”吧:
春联最晚在晚唐时已经产生,还可能上溯到盛唐,也就是公元七八世纪左右。明清两代是对联的成熟时期。特别是从清初到新中国成立前,更是它的全盛期。

成熟标志有三:

一是广泛地应用于社会交际中。它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礼仪场合使用得很普遍,几乎成为公共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是装饰性充分显现。它已成为综合性的装饰艺术中显示汉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集实用、装饰和显露内心世界一角为一体的重要手段。

三是狭义地看对联,完整的“对联”是一种整体性的(这在张挂时才能充分显示)综合性艺术品。它显露出多种多样性。载体多样:纸、绢、布(多用于挽联和旗帜上)、木、竹、金属和玻璃等等皆可用;字体多样:真草篆隶不拘,针对不同的要求与对象使用;写作技法多样:在对偶的基础上,几乎用尽了所有的汉语修辞手法,极语言文字技巧之能事;还有那鲜明的用印,考究的装潢。

可以说,对联本身已经成为集诗文、书法、印章、装潢(装裱或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汉字文化特有的综合艺术品。从其内容和写法几方面合起来看,堪称百花齐放,是驰骋诗才,运用史笔,发表议论,显示驾驭汉语汉字能力的广袤无垠之地。
春联有哪些规矩?要怎么写?
春联是农历春节时必然要张贴的对联。存在期限为一年,必换,常新。通行于民间,一定要用红纸书写。有用暖色纸如洒金笺、桃红虎皮宣纸等书写的,多半用在室内,文人墨客习用。据说清宫内习用白纸书写春联,朱家溍先生对此有过说明。从载体的角度看,春联属于粗放型,一般用不着装裱,贴上便了。写作时必须相度门框等张贴处的尺寸大小以决定字数和字体大小。
春联的群众性很强,表现在诸多方面。一般用楷书书写,最多加点行书、魏碑体,为的是让人一看就明白。写钟鼎篆草各体的极为少见,那都是文人墨客的精神寄托,一般用在室内,“只可自愉悦”,持赠他人者不多。
春联既是对联的一种,撰写时就得遵守写对联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不多,也不难学。一般性的只有四条:

一、上下两条称为上联、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合成一副。春联一般不署上下款,所以要特别注意:别贴倒了。为防止倒贴,春联的尾字总是上联为仄声,下联为平声。

二、从修辞学角度看,构成对联必备条件的是对偶辞格。也就是说,上下联要用语言结构相同或类似的词语句式,两两相对。对联就是相对的上下两联。可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作对,在作对联的不成文规矩中是不允许的,行话称为“合掌”。这一点,创作春联时确是经常要注意的。吉祥话就是那几句,说来说去就说到一块儿去了。如“兴伟业”对“展宏图”等等,多少都犯这个毛病。这是撰写春联的一大忌,切应避免。可是,市上印制出售的春联,往往犯这个毛病。大春节的,只要写的是吉祥话儿,咱们也就别多说了。

三、从音韵学角度看,上下联必须调平仄。上下联相对处的两个字,一般来说,最好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说,上联是平声字,下联一般要用仄声字来对。这里面有许多讲究,限于篇幅,不能详细谈了。可是有两点一定要说明的:一是两个尾字一定要上联仄声下联平声;二是如果做不到每组相对的字都能平仄调谐,至少也得大致过得去。

四、春联中常用的字,有的古今平仄不同,切宜注意。如“福”字,当代普通话读阳平,属平声;可古代读入声,属仄声。“住宅”的“宅”字,与此读法相同,在古代也读入声。“发财”的“发”字古代也是入声字。这样古今平仄不同的字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需要随时注意,遇有疑问,就翻阅《辞源》《汉语大词典》等注明古代平仄的辞书可也。

看到这里,大家是否对对联又有了新的认知与了解呢?
想必有些朋友开始手痒痒想拿起笔来即席挥毫了。一副好对联除了有好手法当然也要配上好纸,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款:
万年红洒金印花对联纸

【品名】万年红宣纸对联

【纸性】半生半熟

【款式】洒金龙凤呈祥

【适用】书写对联、春联

【尺寸规格】
104*17cm五对五横/包(五言)
138*23cm五对五横/包(七言)
180*32cm五对五横/包(九言)
180*32cm五对五横/包(十一言)
印花为龙凤呈祥,更能体现喜庆洋洋,除了用作春联外,用作婚嫁喜事也很不错的选择哦

【实拍展示】

色彩鲜艳,亮度高,书写入墨而不洇

纸张厚实,质量佳

【福字斗方】

一、34*34cm(20张/包)

二、45cm*45cm(20张/包)

好纸质量看得见

手写整体效果

手写的温度,

是机器永远复制不了的。

一笔一划,提按顿挫,

勾勒中国人的脊骨,

墨染中国年的风韵。

(0)

相关推荐